没有一个成功人士,不碰壁,尤其文武兼修的人士。研读陈照丕事迹等,都是例子,并且再次打破“陈氏不留文字”的虚幻之说。
《【太极拳故事】暮年授徒,陈照丕后继有人》媒体刊登的文章,引起我的关注。因为我正在自学张东武与李富刚《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网上课件。2年前,曾对网自学陈正雷大师《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网上课件,遗憾去码头老师们修竞赛套路《太极拳24式》《太极拳42式》,加之,码头也不打《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已经比划会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也忘记的一干二净。
严格意义上来说,陈小旺、陈正雷属于我网上的师父。而且他们与我存在一种无法割舍的联系。因为他们的师父陈照丕之所以写出《绩甫汇宗》,离不开我们老张家人的帮助。比如:30多年后的今天,张蔚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印象深刻:"当时照丕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我让他重点培养4个人,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小旺和正雷是照丕的侄子,西安当时是副支书、民兵营长,天才是村学校的民办教师。我对陈照丕说,你只要把这四个人培养好,将来你过世后,咱这拳法还能往下传!"
试想,不是我宗亲张蔚珍能有“四大金刚”与陈照丕《绩甫汇宗》吗?!再如:1942年,陈照丕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会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邀请,出任黄委会机关的武术教官。一直到解放后,陈照丕都在黄委会工作。
“学会文武艺,落户将王家”,离开我的宗亲张会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相助,陈照丕有露脸舞台吗?!
我网上师父陈正雷自传提及:陈照丕80多在煤油灯下,写出《理论十三篇》让他腾写一遍。因此,一些不爱读书学习的拳友,唠嗑谈陈氏不留文字,都是扯淡。
不过,迄今为止,陈小旺、陈正雷都不晓得,我2年前第一天学太极拳,都对网在学他们课件。因此,本市一个跟我网上两位大师师父的其他师兄“朱天才”大师之一学了一套《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大哥,想让我拜师。简直,都是搞笑,因为我们属于师兄弟。
何谓“师父”与“老师”以及“师傅”,学问大的很,要是写几十本书都写不完。试想,脑袋空空者,如何当我“师父”?!真正的大师,都是陈照丕这样“暮年授徒”,文武修到一定境界才可教徒弟,让新手磕头的。
或许,有些“二杆子”或“二愣子”会说,可否比划几个动作或推手。否则,咋会说陈小旺、陈正雷当你师父够格?!各位都知,《水浒传》里一帮好汉多的很,却不如军事“吴用”地位高,辈分大。
可以说,陈家沟“四大天王”教的徒弟的徒弟教的会翻跟斗,会推手,能打架的数不胜数。而会码字的却很有限。比如:张蔚珍的回忆,才理解为什么说"陈照丕、陈照奎的功劳最大"了。但除了他们二位,我觉得眼前这位张老人也功不可没。我问他:"你老人家既不姓陈,又不练拳,怎么会对太极拳这么重视?"老人回答:"正因为我不姓陈,才不能让'陈氏太极拳'这个国宝断在我这一任啊!" 报刊文章这段话,说明什么问题。
我们老张家的前辈张蔚珍确实不如本市在陈家沟学过拳脚的大哥们,而谁敢说功夫没他们高呢?离开前辈张蔚珍,陈氏太极都失传了,谈何各位大侠们可以去陈家沟学几手太极拳呢?!
与2年前比划网上师父陈正雷大师《陈氏老架一路》不同,这次我采取重点研究张东武与李富刚课件(按辈分属于陈正雷弟子),并非师父课件有问题。
比如:我落户的如今码头练(还没顾上教我)的《陈氏太极拳38式》,以及其他码头练的《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我敢说都离不开我网上两个大师师父。
大家可以考证一下,都会发现《陈氏太极拳38式》,属于陈小旺大师创的,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则是陈正雷大师创的。但是,要对网再自学,未必我会再对着他们课件去比划,而会选陈小旺大师侄儿陈炳,张东武与李富刚以及陈斌课件比划学习。
道理很简单,我与后者年纪差别不大,而我计划退休前后会系统研究各门派太极拳与我藏的《少林功夫》,包括官方的一些太极书籍。
假如按我已故父亲年纪,我年底50岁,起码还要活33年。要是按我如今92岁身体健康母亲年纪,我至少还会活42年。也就是说,等陈小旺、陈正雷大师千古时刻,恰好我与这帮师哥们,正是传播出版写作他们典故的好时候,到时候我也退休了,可以大干一场。
上篇杂文都提及陈王廷满腹经纶,文武皆优,抱负远大,才会创造性地发明了现在全世界人普遍喜爱的太极拳。假如我仅仅满足踢踢腿,伸伸腰或推推手,何必日夜苦练太极拳?!
可以说,健身方式多的数不过来。如:每晚,我苦练的树林边“三步踩”男女手拉着手,听着《甜蜜蜜》歌曲,123来后前进后退,味道比苦练太极拳强多了。
假如都满足格斗,比个江湖谁是大哥,也没必要苦练太极基本功。比如:一些本市江湖侠客们都指点过我,练铁砂掌,专门双指头插对手眼睛,去手砍他们脖子。练铁膝盖与腿功夫,专门踢对方睾丸等。
试想,按本市大侠们练法,苦练几年后,本市太极推手姊妹们也好,其他高手也罢。
谁的眼睛与脖子,或睾丸,经得住如此猛烈的攻击呢?!故都没按江湖大侠们练法去练,而是研究太极拳。足见我志向不是要灭掉谁,当江湖大哥!而是研究武术健身,弘扬传统武术健身文化而已。
问题是对网如何才会入门入道,需要研究方式方法,包括业余实践的路数才行。比如:“运劲如抽丝,发步如猫行。连引代击,蓄而后发,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形气结合,特点表现。肌肉发涨,手指发麻,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根发重,头顶发悬。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摘自 陈照丕《绩甫汇宗》,老架一路动作比划大致符合这些拳谱,仅仅靠张东武与李富刚传我课件远远不够。
也就在写这篇杂文时刻,外地一个研究陈氏专家赠我快递书籍已到,类似这些研究陈氏的专家们不少。这次,再次学陈氏太极拳,我会吸取上次教训,整合手里所有陈氏资料,从基本功到几个套路,一招一式需要反复打磨。不再与一些离谱者,瞎扯淡,集中精力研究好陈氏太极拳。
当然,也不排除真心想帮我学陈氏太极拳的本市姊妹们,前提不再像以前跟着离谱的姊妹们,瞎折腾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互联网时代,网上老师也是老师,未必不如身边老师教的差。只要潜心修炼,功到自然成。这一点,也是陈照丕书籍所言的真理。
(张俊杰 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