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担当在前,但也有个别同志遇到困难绕着走、解决矛盾问题不积极主动。而且还有的人认为“干得越多犯错的可能性越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11月24日 《人民日报》)
干部,“干”字当先。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不干事要干部干什么?虽然,怕出事就不干事,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任由其发展,难免会影响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必须对这种错误认识和思想倾向加以纠正。
某些干部因为把身上的责任看的很重,每天如履薄冰,从“少干”干脆到“不干”。本应是责任越大,干劲越大。但过犹不及,因为“怕出事”就不干事,或放不开手脚干事。其实,这并不能“明哲保身”,更不能“平安度日”。责任在身,不干事也是过错,该干的不干更是错。
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高质量政绩考核要堵住因噎废食的工作“漏洞”,斩断“怕出事”的后路。不干事就没有政绩,考核就要从干的事开始一步步落实,用实际情况来倒逼干部当担作为,让“怕”字远离“干”字,扯掉庸政懒政思想的遮羞布。
当然,干事时哪怕考虑周全也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但这与“出事”天壤之别。我们党一向强调对党员干部严管厚爱。严肃问责追责的,是主观故意犯错误的;而对因客观原因引起的失误,还是实事求是区别对待。《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就明确,在决策实施中已经履职尽责,但因不可抗力、难以预见等因素造成损失的,可以不予问责或者免予问责。
不干事本身就是错,不担责终究要被问责。所以,作为一名成熟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怕出事”,还要“不怕事”。一旦“出事”,沉着冷静,妥善应对,及时处置。无数事实证明,“出事”以后如何应对,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关乎事件的发展方向,也关系事情的最终结果。遇事被动地掩着盖着,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干部既要有“底线思维”,预防“出事”,又要“不怕事”,同时避免因噎废食“不干事”。如此我们的治理能力必会提升一大截。
(文/郭静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委组织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