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改革在我国推进40多年,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改革越是深入,难度和阻力越大。让我们更深入认识到,改革就好比走夜路,在黑暗中前行只能看到零星的光芒,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困难不是改革的麻醉药,相反恰是改革的催化剂。我们要坚信改革的道路会越走越亮。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坚定的决心踏出了改革第一步,而“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一方面要直面问题,直面基层需求,实事求是、务实改革;另一方面要有科学的方法,灵活的机制,循序渐进、统筹推进。
改革首先是人的改革,观念的改革,从干部到人民,唯有思想变了,才能从根本上、长远上发生变化。“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要改革、要变革、要创新,思想上必须先解放,只有让思想从枷锁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能在行动上敢闯敢干、敢作敢为,才能把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员干部要带头改,想清楚、搞明白为什么改、怎么改,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怕给自己找麻烦,惦记那点私人利益。当然,改革也是人民的要求,干部思想变了,也要带动群众思想跟着改变。这是块“难啃的骨头”,需要慢慢来、反复劝,讲道理、摆事实。总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变,改革只能寸步难行。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除变革人的思想外,更需要以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推进改革,践行改革,以早日拥抱改革的曙光。
“临渴掘井”,拖到“问题扎堆”再改革万万要不得,改革需要务实的精神,从问题出发,直面改革中的现实困境;以需求落脚,预见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改革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衡量改革好坏的标准也应该是百姓的问题能否解决。当前,有少数干部或眼皮朝上,不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说得多、做得少,观望多、行动少。但只喊口号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只讲理想,也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对群众亟待解决的物质问题,我们应不断发展经济,对企业亟待破除的体制障碍,也应持续推进体制改革……如此真抓实干,美好蓝图才会实现,美好梦想才能成真。
改革还需要理性兜底,一方面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追求,系统化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注重工作方法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完善组织再造、流程再造。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扫除市场发展障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持续创新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当不畏既得利益受损,深化推进组织再造、流程再造,要敢于放权,减少管理层级,释放闲置岗位,让政府职能下沉到基层组织,给群众提供便捷通道,为企业创造营商环境,真正让治理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以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既要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又要提升公共服务、集聚公共资源。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水、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重点倾斜,为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干事创业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更加需要贴合生产需求、贴近发展要求的下沉资源。实践表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向改革要动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办法、下功夫,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流动起来,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才能让农业生产更自信地面对市场。
回顾历史,改革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展望未来,改革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让我们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用决心、务实、理性推动改革无止境!
(刘洋 三穗县桐林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