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农业”是指从事农业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占很少比例。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城镇,老年人成为农村留守人口的主体,中老年农民成为农业的主力军。究其因,溯其果,农村苦,务农累,种粮效益低是主要原因。“老龄农业”的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拉大城乡差距。面对城市中更多的机会和绝对更好的收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把家里的农田留给老人耕种。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自己的孩子让老人在家里抚养,即使在城市里出生的农民工的子女也会因为父母打工劳累繁忙和户口问题被送回老家让老人抚养,就成了留守儿童。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有限,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又年老体迈无力教育,这些留守孩子常常上完初中就自愿辍学,等到十五六岁就随着父母亲友进城务工,老人依然留在家里。从正在城里打工的青壮年的思路看,大部分人在年老体衰之后选择或者不得不回到原籍养老,子女仍在城市读书工作,或者仅仅是打工。这样,农村人口的流动就总是年轻的流出,年老的流入,老龄化速度自然比城市要快的多。
其次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影响种粮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改革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突显。其根本原因是: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幅度大于产值上升幅度,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其核心也在于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三是农民人口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而农民素质的高低和农民收入高低直接相关。四是农业的产业化生产程度低和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最后教育资源紧缺,加速人员流失。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过大,自然地,优秀的老师不愿意进入农村执教,初出茅庐刚做老师的毕业生,也会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在更有利于自己的环境里打拼。一些地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孩子们上学远、上学难、寄宿条件差、优秀教师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保护,而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在我们每一个家长的心里面尤为重要,面对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大部分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大城市进行求学,迫不得已只能留下老人在家自己生活,从而导致农村老龄农业日渐加重。
(张文欢 贵州省三穗县良上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