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通过校园招聘、投简历等竞聘手段进行互相选择本是就业的正常途径和方式方法,即使是择业期未落实就业的学生也会努力为自己寻找出路。可是,在近些年,这些稚嫩的孩子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利用学生涉世未深的思想意识,冒充招聘网站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学生,取得其信任后,利用一点“甜头”进而操控其成为“捞金”工具,受害学生在无意识下触犯法律,危害甚多,裹挟形成不良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有效防止在校大学生惨遭诱骗触犯法律,学生个人应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应知应会条例。无论在保障个人权益或在校内范畴内活动都可形成广泛的保护基础,不轻易被诱拐上当,规避无意识落中他人圈套。日前,广西南宁警方突袭写字楼,现场抓获大批“刷单”人员,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刚毕业甚至还未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被人授意,通过学习训练话术进行网上刷单引流诈骗,常规上看,本不应是这样一批有高等教育素质的人参与其中,类似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长大,却被“辣手摧花”,实属不该,我们都应该有所顾虑和准备,不让这样的情况再度发生。
不仅是上述案例,在不少被查封的传销窝点中都有大学生身影参与其中,我们不禁叩问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归根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大批学生盲目就业意图,选中就去干,不分良莠,更加不关注企业资质。究其原因,很大责任在于学校对应届毕业生乃至本校全年级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不力,其重责在肩,应当全力落实学生就业相关事宜,对已稳定就业学生进行登记并造册,对未就业学生则应进行正确疏通引导,并提供适宜就业建议,避免学生盲目就业,误入歧途,耽误终身。毋庸置疑,学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环节所扮演角色一定是至关重要的。
打着合法的旗号,做着非法的“勾当”。这些非法利用、控制他人的行为亟待整治。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以彻查管制,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理知识培训,保障其在校人身及财产安全,还大学生一片清朗校园;另一方面,当下就业形势严峻,落实应届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就业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社会各界包括主流媒体,应尽量引导大学生学会辨识企业资质,合理运用个人资源,保障就业稳定,远离非法招聘。
(马爽 三穗县良上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