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如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这一命题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博物馆是开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所,如何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既是文博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更是全社会的必答题。
在系统性“建档案”上下功夫。中华文化浩瀚五千年,历史悠久多彩璀璨,历朝历代、各门各类、各个民族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明的宝库。其中既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语》《孟子》等经典、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流人物文化名家,更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医学的独特成就。赓续中华文脉,摸清文化遗产底数很重要。当前,一些地区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缺少系统性的梳理归档,致使其得不到有效传承保护,加之岁月更替和自然环境侵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乏力出现断代,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可恢复性破坏。
在发展性“亮出来”上下功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一代一代中国人通过课本、图书、景区在孔孟经典中遨游、唐诗宋词中畅想、水浒三国中翱翔,传统的文化展示方法在“扣好青少年人生中第一粒扣子”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相关开展文化展示。近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一系列优秀文博类作品深受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许多青年人在弹幕中纷纷留言说,这些作品让他爱上了考古,更深入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运用新媒体、新形式、新载体开展文化展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创新性“活起来”上下功夫。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进行创造。在赓续中华文脉的道路上,故步自封乃至裹足不前、束之高阁不与时代接轨都是歪路、歧路,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代同呼吸、走进人民心中才是我们这代人的答案。“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政府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都可参与的事业”,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个可参考的案例。在公众的传统印象中,考古和“热闹”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然而良渚古城遗址却打破了这种不可能,这里建起了遗址公园、博物馆、体验室,并运用5G新技术展现出良渚古城的奇特文化景观,游人纷至沓来、高校的课堂也搬到了遗址现场,良渚古城遗址俨然成了网红“打卡点”,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 李生泽)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