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对于乡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仍是“摸石头过河”,并且目前的基层治理基本是靠政府为主导单方面推动,导致了问题多,形式杂。随着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国内外多种不稳定因素频发,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因此,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工作任务。
基层工作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相继出台各种创新政策,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求基层干部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坚决铲除形式主义陈风陋习,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压实做细,倒逼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人民群众在普惠共享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对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各上级部门虽把基层减负常挂嘴边,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我行我素,基层干部将大量时间“耗”在了填表做账,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多口收集、多头报送,天天在冲刺,事事都紧急,基层干部东奔西走,疲于应付,成了名副其实的“表哥”“表姐”,而用于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压缩,最终基层减负沦为空喊口号。
基层问题的原因分析。当下,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应付上级的督查、考核,各类表格台账满天飞,最终把“压实工作”变成了“填表报表”,看似工作认真负责,却是走向了基层减负的反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对工作敷衍了事不作为,业务水平低,缺乏服务意识,缺少奉献精神,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很多好的政策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2、治理方式缺少创新。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不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治理方式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难以有效化解群众矛盾。
3、人员队伍建设难度加大。就基层干部队伍的现实情况看,主要存在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也有损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另外,党建工作内容不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部分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枯燥,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压实基层工作的建议。针对基层工作流于表面,文山会海表格多等形式主义,我有以下建议:
1、强化党的领导,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方面,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建设,解决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听群众意见,对于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
2、找准病灶,精准施策。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基层干部对待表格台账问题,加强表格台账管理,严控表格台账数量,让基层干部从过多的表格台账中解脱出来。上级机关部门要发挥“头雁效应”,以上率下治理表格台账问题,作表率、立标杆,彻底扭转脱实向虚的不利局面。
3、加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保障工作,力行监督职责保证乡村各项法规制度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干部群众共商共建,共同参与基层治理,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促进最终出台更为科学、合理、有操作性的决策。
(陈健华)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