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人社部获悉,根据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情况,人社部联合有关部门查实并关停了14个仿冒网站,其网站名称、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社部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技能类评价证书)查询官方网站高度相似,容易误导社会公众。目前,14个网站均已被关停。(10月17日《工人日报》)
眼下,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考证”这一砝码提升就业机率。一些求职者甚至认为只要拥有多个证书,就能为自己添上一只无形的“金手指”,让自己的求职道路更加平坦。正因为这么多人有“考证”需求,于是一些不法机构便抓住契机,通过大肆宣传吸引众多需求者获取相应证书。
然而,这些证书真的是“国家认证”的吗?求职者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获得的证书真的物有所值吗?据报道,目前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两种:准入类与职业技能评价类。准入类证书针对特殊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职业评价类证书则可以证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但据调查发现,目前火爆网络的许多证书,并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国家认证的权威证书。考取了这些证书的人,也没有因此获得从业资格或遭遇没有证书就无法从业的限制。很显然,这都是“山寨证书”。
此次,根据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人社部关停了14家仿冒网站,有力地打击整治了“山寨证书”乱象。但笔者以为,打击整治“山寨证书”不能止于关停几家仿冒网站,还需多打“组合拳”。
首先,主管部门要“出拳”。国家应建立健全入门标准,并通过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知晓哪些证书是“国家认证”的,哪些证书是“山寨证书”,从而避免考证者盲目考证,既费了时,又花了钱。
其次,执法部门要“出拳”。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山寨证书”乱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取缔资格”,甚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法律代价”。
其三,用人单位要“出拳”。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规范人才评价秩序,不妨通过建立一些社会标准,让市场去淘汰那些“山寨证书”,从而让“山寨证书”自然而然地失去生存土壤,失去立足之地。
同时,考证者也要“出拳”。一方面,考证者要摆脱“证书崇拜”,既要对准入类职业资格与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考试有清晰的认识,又要转变对学历、证书与能力的认识。另一方面,考证者要学会“擦亮眼睛”,一旦遭遇“山寨证书”欺骗,就应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助长无良机构利用“山寨证书”坑骗更多的考证者。
笔者相信,只要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用人单位,包括考证者,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出拳,就一定能有效打击整治“山寨证书”乱象,从而让考证者避免被忽悠、被欺骗。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