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近日发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包含全国866家用人单位提供的23828个就业实习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开放申请。该项目聚焦校企合作、重在供需对接,通过用人单位与高校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等合作,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更是重点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关乎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就业供需矛盾突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部分年轻人面临找工作难,缓就业、慢就业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单位的重点岗位又处于缺人、求贤若渴的状态,招工难成了常态。一边找不到工作,一边有招不到人,这种供需不平衡的背后,是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单位需求脱节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推出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该项目面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共有291家用人单位和1271所高校申报的6381个项目立项,受益大学生达228万人。可以说,该项目是产学融合、让知识与社会需求融合的创新实践。
笔者认为要加强供需精准对接,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市场的“风向”感知优势,向高校提出人才培养培训具体需求,协同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深度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论证、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等教学环节,加强“订单班”的建设。二是在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坚持共建共用,企业要会同高校一起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过程的指导和培养,而不能只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三是在人力资源提升方面,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建立就业合作渠道,高校的就业部门主动走出去拓岗,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直接交流,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文/已知中的未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