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卫生院看完病后,经常听到说是“医院没有治疗该病的药,可以到XXX药店购买”,或者说“外面XXX药店有XXX比我们医院买的药效果好”。听到这,有的患者选择坦然接受,有的患者选择义愤填膺的指责药店和医院有勾结、医生吃回扣,亦或者心中有“火”却无奈的接受。经过走访,发现基层“院内就诊 院外买药”现象存在有几大原因。
一是药品需求较少或存储、过期报废成本较高。因地理差异、风土人情不同,会出现某些药物在各个地方的需求不同。比如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较少的地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以口服降糖药为主,对胰岛素需求较少,加之胰岛素存储条件要求较高,增加了存储成本,也会增加过期报废成本。
二是医院的所有药品都必须符合国家的《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才允许购入。从大的方面看,一些新药和海外引入的进口药,还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流程,才能够纳入医院药品的购买清单中;从小的方面看,有些药物只能由县级医疗机构或者医院等级较高的医疗机构采购,基层医疗机构根本不允许采购,比如精麻药品。
三是部分药企不予配送。比如在中医科就诊的腰椎间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甲钴胺给予辅助治疗的话,患者病情将得到很好的缓解;在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及神经疾病方面患者对甲钴胺有着需求,虽然甲钴胺不属于基药,但也可以采购,但省医药不予配送。
四是医院药房没有库存。基层卫生院的所有的药品都由医院定期统一采购,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严格规定,并且药品的周转库存量不能超过2周用量。所以一旦突然有某种药物消耗过快时(如换季流感),就很容易出现库存不足的情况,只能让患者前往院外购买。
针对“院内就诊,院外买药”,建议:
1、面对非医保药物,有关部门能够及时调整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增补患者需要的常见药品;
2、基层医疗机构无法采购的药品,可以通过医联体的模式,让基层的患者能够在乡镇就能购买到县级医疗机构的药物;
3、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打破专项药物只能到专科医院购买局面,从而满足当地患者购药需求,比如某些地方病药物,亦或者当地患者对某种药物的需求较高。
4、调整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考核机制,将合理使用的谈判药品单列,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次均费用等影响其落地的考核指标范围。(贵州省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 廖世明)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