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向前发展,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到纪录片《中国》的热议再到河南卫视筹划的蕴含中国味道的一系列晚会节目的“出圈”……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刷新我们的文化底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论是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这些深入人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作为青年干部,要奏响文化“三部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新光彩。
奏响文化“信仰曲”,点亮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之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青铜瓷器、传统服饰……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汉服的大热、《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的“破圈”、三星堆的大火,正是因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背后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让新时代的人民为跨越千百年的艺术和文化感到自豪。青年干部在基层建设过程中更应“迎头赶上”,主动拾起传统文化这本“活教材”,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帮助群众辨优劣、明是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奏响文化“创新曲”,点亮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之光”。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如何和基层实际相结合,是基层工作者始终要重视的“课题”。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底色”,再结合时代变革,为传统文化“润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基层干部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活力之光”。
奏响文化“实践曲”,点亮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也是国际竞争之间的“软实力”博弈。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青年干部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要助力传统技艺走上舞台、非遗产品走上市场、民族艺术走上前台,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魅力”换“吸引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余黛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