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全面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三农”问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因素。最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实现农村振兴,教育是关键;农村教育振兴,教师是重点。做为农村教师,想要教好学生,必须更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信心。
一、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石。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中,给予我们充足的信任,我们不应辜负这份信任,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农村中小学学生80%以上是留守学生;再加上人的观念改变,离婚率升高,造成40%以上学生是单亲家庭,他们感受的爱或只有父爱或母爱,甚至只有爷辈的爱,爱是残缺的。农村个别学生也很麻木,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他们感受爱的能力也很欠缺。作为农村教师,更要懂得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更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以仁爱之心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成为孩子的朋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让学生享受爱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二、想要教育好学生,除了具备爱心,还必须要有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缓慢的事,他们像蜗牛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缓缓而行,闻闻这里的花,看看那里的草,偶尔逗逗小蚂蚁。
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外出,爷辈忙于农活或缺失适应时代的管理经验,学生不仅学习努力程度不够,行为习惯、品行、健康等亟待培养,他们在校有老师督促还要认真读书,放学回家后,眼中只有手机或电脑。若老师,却像赶骡子一样拿鞭子抽着孩子往前走,眼里只有目标,却没有看到沿路的风景。只有耐心的对待学生,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耐心解决和指导,淳淳教导,孜孜不倦,诲人不厌,才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三、对待学生要有矢志不渝的信心。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增多,大家都希望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农村小学生人数减少,初中生锐减,只有家庭经济困难或学习有困难的留在农村初中上学。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对他们要有信心,相信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行为习惯、品行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三年后会成为一名品行兼优的初中毕业生。可能这中间个别学生的培养过程有反复,并有可能让你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遇到问题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解决,做一个有信心的老师,你的坚定和自信才是学生最坚强的靠山,也是孩子心中最有力的榜样。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出对学生的信心,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心,对他们最大的支持。他们一定会把老师的信心转化为前进动力,更加努力的学习,实现自己的蜕变。
(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大安初级中学校支部 卓光荣)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