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9元、90G流量、1000分钟通话、官方授权、充50元得170元……”某平台直播间里,带货主播卖力地推销着低月租电话卡,不少消费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了单。然而有一些消费者反映,收到卡后,9元月租变成了59元,优惠补贴后也要39元;充值活动变为充50元得120元,并分月发放;通话分钟数也只能在亲情号成员之间使用……消费者实际获得的和直播间的广告严重不符。(2月14日《经济日报》)
先以诱人的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再以套路的方式给消费者“设坑”,这是近年来网络直播间买货的惯用伎俩,致使许多消费者掉入“低价营销”的陷阱里,被忽悠、被坑骗。
表面上看,“低价营销”是一种让利营销,但事实上,一些直播卖主推出的“低价营销”,却是一种含有虚假或误导信息的营销行为,是典型的“钓鱼营销”。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可以说,“低价营销”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消费欺诈行为。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范“低价营销”忽悠,还需“多方发力”。首先,监管部门要“发力”。相关监管部门要依法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等权限,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直播卖主的监管力度;其次,执法部门要“发力”。执法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不妨通过“开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处罚手段,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买卖契约。其三,消费者要“发力”。消费者一旦遭遇“低价营销”忽悠,要积极大胆地向消保委、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因金额小、嫌麻烦而甘愿“吃哑巴亏”,助长无良直播卖主的嚣张气焰,忽悠、坑骗广大消费者。
当然,直播平台也要“发力”。直播平台除了要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完善直播平台的交易规则和维权渠道外,还应严把审核关、准入关,绝不让直播卖主打着“低价营销”的幌子忽悠、坑骗消费者。
相信,只要监管部门、执法部门、消费者,包括直播平台,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就一定能戳穿“低价营销”骗局,让广大消费者认清“低价营销”陷阱背后的骗局,学会理性消费,避免被“割韭菜”。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