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要服务“一老一小”到提供全民美育的课堂
文化馆如何在全民艺术普及中转型升级
金红磊(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文化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承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馆的服务主要围绕“一老一小”展开,不少文化馆成为“老年大学”和“少儿艺术培训学校”的代名词。
服务对象单一、服务方式陈旧,制约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的服务亟待从“一老一小”向“全民、全域、全时、全龄”拓展。
搭建全民共享的数字艺术大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全面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馆要注重完善数字化服务设施设备,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
文化馆提供数字化服务,首先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一是基于标准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资源素材化。各级文化馆应以馆办网站为核心,主动对接不同的数字文化平台,搭建起符合文化馆自身发展需求、满足群众文化享受的数字艺术大厦。
由于馆舍、场地等的限制,很多文化馆服务对象十分有限。文化馆要转型升级,须提供数字化的服务方式,让更多群众将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带回家,使服务效能实现最大化。目前,由“国家公共文化云+地方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平台”构成的公共文化云互联互通平台,为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接下来,要继续探索适应文化馆大众化数字场景的支撑系统、装备设备、技术应用和呈现方式,这是文化馆实现数字化服务迭代升级的关键。
“开门办馆”形成推进全民美育的合力
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使各级文化馆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是推动文化馆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可以通过场馆共建、资源共享等馆际合作手段,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化馆更好履行全民美育职能。一是进行场馆共建,在改造提升老旧场馆和新空间建设中,打造数字化的全民艺术知识普及和欣赏空间;二是进行资源共享,比如各大场馆共同举办活动,凝聚各馆优势,形成支持全民美育的多方合力。
文教融合也是文化馆发挥全民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文化馆可以依托场馆阵地和艺术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与馆外教育机构合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推动校馆合作育人。
用新的服务形式消除服务盲点
文化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创新服务形式,提升群众的文化体验感。
在服务理念上,文化馆应不断与时俱进,注重人文化。一方面,发展沉浸式体验项目,把空间设计和群众文艺创作、思政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聆听群众需求,推出个性化文化服务。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文化馆,在提供免费的拉丁舞、民谣吉他、瑜伽、古筝、朗诵等艺术培训课程的同时,还开展包括阅读、自习、观展、艺术沙龙等基础服务的“星光夜市”……这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与体验感。
中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一直是文化馆服务的盲点。向年轻人靠拢,是近些年公共文化机构尤其是文化馆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当下文化馆人积极寻求服务突破的方向之一。文化馆既可以重新布局馆内空间,将年轻人喜爱的活动板块及时嵌入,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增加新型服务形式。比如,面对“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岁”的城市特点,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不断推出具有青春色彩的服务,将“潮”文化与传统文化、制造业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深度结合,大大拓展了文化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到位”而不“越位”
基层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县级文化馆30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万多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近60万个。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基层文化馆(站)的作用,既关乎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美育建设,也关乎文化馆的转型升级。
各级各地文化馆要积极承担起基层尤其乡村文化队伍培训的重任,通过对县、乡、村三级文艺骨干人才的艺术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激活基层文化馆(站)的活力。近两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除了培养乡村文化骨干,还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发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乡村网红”志愿者,丰富了基层文化馆(站)文化志愿服务内容,这为乡村文化馆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
文化馆还要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发挥好“酵母”作用。县、乡、村文化馆(站)要团结带领乡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立足农村实际,组织开展反映农村真实生活、农民真正喜欢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村的文化造血能力,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和美育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到位”而不“越位”,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给农村群众增加负担,不让好事变成糟心事。比如,开展文化活动要避开农忙时节,不追求奢华舞美活动,不唱“高调”,活动内容要符合农村群众的审美,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在文旅融合中延伸“服务手臂”
文化事业与旅游业客观上存在着较高契合性。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各地新的热门旅游打卡地。文化馆可以借鉴博物馆、美术馆的经验,让自己融入文旅融合大局。比如,文化馆可以提升自身空间层次,引导游客前来参加艺术欣赏、学习、体验活动,努力成为旅游打卡地。为此,文化馆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入手,针对不同游客的特点,提供具有参与性、欣赏性、学习性特征的常态化项目,成为游客学习艺术、欣赏艺术、品味艺术的美育基地。
文化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的文化馆还承担非遗保护职能(在一些地方,非遗保护中心设在文化馆)。文化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文创产品,比如成立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文创产品的设计效率,争取成为文创产品的交流展示中心。
此外,文化馆还可以延伸“服务手臂”,让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比如,加强文化馆服务项目内容与旅游景区休闲空间的有效对接,将文化馆(站)“搬”到景区,“搬”进民宿,形成休闲的文化馆(站)体系。
总之,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化馆一方面要努力成为全民艺术普及、全域文旅资源整合的中心,不断扩大本地特色文化的资源池;另一方面,以文化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要积极与旅游休闲场所实现功能融合,通过空间融合、活动融合、宣传融合等方式,更好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服务的新需求。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6日 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