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因素时,城市的抗压能力和恢复速度成为衡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政策文件不仅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中国在提升城市安全和发展质量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以科技赋能,构建智能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意见》强调,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平台建设、智能设施建设以及智慧应用场景三者的有机结合。这将促使城市基础设施从传统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监测转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例如,在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的基础上建立的“地下管网‘一张图’”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地下管线布局,优化维护计划,减少因施工或老化导致的意外事故。
以人为本,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意见》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确保居民生活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老旧住宅电梯、抗震性能、消防设施等方面的隐患排查,并形成数字档案;同时,鼓励发展智慧住区,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这些举措旨在让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感受到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关怀。
三、统筹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意见》还提出了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的要求,即遵循“让、防、避”的原则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所谓“让”,是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布置重要基础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防”则是指通过设置隔离带、预留应急用地等方式构建有效的防护屏障;而“避”则涉及到建设疏散救援通道、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等内容。这样的规划思路有助于分散风险源,降低灾害损失,同时也为城市长远发展留足弹性空间。
四、多方参与,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意见》鼓励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此外,还提倡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应急知识技能,培养全民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城市安全的守护者,我们才能真正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抵御各种挑战。
总之,《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不仅回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见证更多高水平韧性城市的崛起,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川省安居中学 李 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