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村口的三轮车,傍晚放学的乡间小路,赶集时拥堵的集市街口……基层交通安全,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数据显示,我国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占比长期超过50%,“村口的弯道”“三无的电动车”“载人的农用车”,成为威胁基层群众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保障基层交通安全,不能靠“头痛医头”的临时整治,而要织密“设施、管理、意识”三张网,让安全守护真正触达“最后一公里”。
走进许多农村地区,狭窄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弯道处没有凸面镜,夜间没有照明路灯,路口缺乏红绿灯和斑马线,甚至连基本的交通标识都模糊不清。这样的“裸路”上,农用三轮车违法载人、电动车随意穿行、老人小孩在道路上玩耍等现象频发,安全隐患肉眼可见。
完善基础设施,要算好“民生账”而非“经济账”。在云南某山区,当地政府在事故多发的急弯路段加装智能凸面镜和雷达测速仪,一年间事故率下降60%;在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村口设置了带语音提醒的智能斑马线,给早出晚归的村民亮起“安全灯”。这些实践证明,基层交通设施建设既要“补欠账”——加快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危桥改造、照明设施覆盖,更要“超前看”——针对电动车激增、快递物流进村等新情况,规划充电停放点、货车错峰通道,让硬件建设真正服务于群众的日常出行。
基层交通安全,检验着社会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它不仅是交通部门的事,更是需要政府、企业、村社、家庭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村口的路灯亮起来,当“大喇叭”的提醒响起来,当每个村民都成为安全守护的“主角”,那些曾被忽视的乡间小路、城乡街巷,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幸福的平安大道。守护基层交通安全,就是守护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人民政府 庞杰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