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哥!你现在身体好一些了吗?”一位来病床前探望黄龙许古镇得舍酒店董事长李勇的儿时朋友,朱文俊带着一丝丝痛苦的表情问。
“没有什么问题!我正在等待上海复旦大学脑机接口分院给我的通知,如果能够在大脑中安上脑机接口芯片,我的下身瘫痪就会好起来!”李勇脸上带着愉快的笑容,回答朱文俊的问题。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李勇不到30岁,正值年轻人风华正茂的年龄。他身背帆布“为人民服务”书包,手拿照相机去青城前山、后山考察水源的情景,朱文俊心潮澎湃。
有一次,他被李勇叫着,国庆大假期间一起坐公交去青城前山。当时,无尘道长正在道观前晒太阳,看到两人前来,微微点头示意。李勇恭敬地行礼后说道:“无道长,我来到青城前山看到,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怎么到了成都市区就有很大浑浊现象呢?”
无尘道长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个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我去城里‘青羊宫’游学,也发现这个问题!解放前,成都人口少,府南河里船帆飘扬,货运繁忙!”
李勇接过话茬,认真地说:“就是啊!现在,我国发达了。省会成都基本上都用上了汽车、火车运输,这种速度快的运输方式,替代了旧时水运。”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的清风道童忍不住开口:“道长,这些年我跟着您在山上,看着山下的变化,我也觉得这河水变化真是奇怪。”
一位恰好路过的小道士也凑过来:“是啊,以前我们还常在府南河边玩耍,那时候河水可清了,能看到小鱼在水草里穿梭呢。”
无尘道长看了看他们,继续说道:“特别是三线建设,从外省迁来成都的高科技人员到今天,四川已经一亿多人口。还有国家鼓励二胎、三胎,于是,成都市区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人。”
李勇接着说:“人口多,自然生活垃圾就多!如果直接排放到河道里,肯定是污染。”
朱文俊也感慨道:“勇哥,我们当时还遇到了不少当地的居民,他们都诉说着府南河的变化。有个老渔夫,他说他以前靠着府南河能打到很多肥美的鱼,可现在鱼越来越少了。”
一位在道观修行的老者抚着胡子说道:“这河水就如同城市的血脉,血脉不通,城市怎能健康?”
李勇心中萌生了一股必须要整治成都市民母亲河府南河(现在叫锦江)的意念,他要从都江堰源头开始,逐步调研形成五万字以上的材料,向成都市市长报告这一举世瞩目的课题——希望,成都市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勇开始了他艰难的调研之旅。他沿着府南河一路前行,每到一处就详细记录水质情况、周边环境、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等信息。他的身影出现在河边的各个角落,向当地的居民询问情况。有的居民热情地给他讲述记忆中府南河的清澈模样,有的则无奈地摇头叹息现在的严重污染。
朱文俊也一直陪伴着李勇,他们一起在河边检测水质,一起记录下各种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地质学家,专家分析道:“这府南河周边的地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下降。”
还有一位环保志愿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出污染物。他们互相交流着想法,共同朝着整治府南河这个目标努力。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不少阻碍,有些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认为这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需要他们这般普通百姓操心。还有一些利益相关者,试图阻止他们继续调研下去。
但李勇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母亲河的未来,他必须坚持下去。他不断地收集证据,整理资料,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朱文俊在一旁给予李勇精神上的支持,他不断地鼓励李勇:“勇哥,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一定会有成果的。”
而无尘道长也在道观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顺利地完成这次调研。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整理出了一份数万字的详细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也承载着他们对府南河未来的美好期望。
李勇带着这份报告,踏上了前往市政府的道路。他的步伐坚定有力,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府南河一定会重现昔日的清澈。而他与朱文俊的这段为守护母亲河而奋斗的经历,也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尽管后来李勇因意外瘫痪,但他的这份信念和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守护我们身边的河流。李勇躺在病床上,心中仍怀揣着对府南河的美好憧憬,他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康复后继续为府南河的治理出一份力。 (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