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成都黄龙溪古镇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快到中午吃饭时间,黄龙溪古镇“其香居茶馆”老板周云用铜烟杆在门槛上敲出笃笃的响声。
白佳伟的速写本上已满是古镇的街巷、茶盏、灯笼,还有那句“一期一会”的墨痕。
罗世友摸着腰间的银饰,忽然哼起一支湘南小调,旋律混着锦江的涛声,在暮春的风里飘得很远。
“仁慈师傅,我们走啦!”罗世友还是那么潇洒的起身,转身离开黄龙溪古镇镇江寺。
仁慈站在山门前,看着二人的背影消失在街巷里。檐角的铜铃又轻轻摇晃,惊起几只归巢的燕子……
李勇此时突然觉得:留住游客的从来不是刻意的机巧,而是这方水土里活着的光阴。就像黄龙溪古镇江寺的钟声,当它漫过锦江的烟水,当游客能在某片瓦当、某片茶叶里触到千年的温度,这机缘,早已在游客心底生根。
“勇哥!今天,这么早来茶馆喝茶,是有什么事情吗?”看到李勇坐在竹椅上沉思的样子,周云走过来关心地问。
“是啊!我今天来得早的原因,主要是想同‘邱家烧菜馆’邱伟去一起‘赵记凉菜馆’品尝一下,凉拌三丝的味道。”
“这可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啊!”
“哦!是啊!咱们黄龙溪古镇‘赵记凉菜馆’自从赵老爷子去世后,已经快20年没有开张啦!”
“据说,上个月,赵老板的大儿子赵天亮从新疆一个单位退休,回到家里,才再次撑起了这个凉菜馆!”
“刚开张一个多月,每天人潮涌动,生意兴隆得很!”周云在介绍赵家凉茶系列产品的时候,眼睛里闪着金光。
“是啊!传统菜肴需要传承和继承!”李勇接过周云的话语不断点头。
“据赵天亮介绍,他退休前在新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做过厨师长,做得一手好川菜。还学会了几道新疆菜!”周云喝了一口茶,盖上盖碗后,抽着旱烟继续说。
“几天前,我去‘赵记凉菜馆’买了一斤凉拌三丝。”顺着这段声音,黄龙溪古镇“吊脚楼饭庄”老板孙宇坐到李勇的面前,接过他们的聊天话语补充说。
“味道如何呢?”李勇迫切地问。
“大家都是同行,我不得不说,赵天亮‘赵记凉菜馆’调料和食材,的确与我们川菜大有不同。”
“带有新疆异域风情吗?”
“是啊!勇哥!”
李勇头也不抬,指腹抹了一把茶碗沿的水珠,对孙宇说,“听说,几天前,你又在赵记蹭了顿凉拌三丝?”
孙宇垮着八字眉坐下,竹椅在他身下发出“吱呀”的抗议声音:“啧,别提了!那老赵头跟防贼似的,我刚凑到灶台边,他就拿竹筷敲我手背……”
“你看这下手多狠,跟当年咱们偷他果园枇杷时一个样。”孙宇撸起袖子,露出手背上淡红的印子。
扎羊角辫的女孩凑近同伴说,“哎!你闻见没?那边飘来的花椒味好香,像我家楼下川菜馆的味道。”
身穿白色T恤的男孩探头张望,目光落在孙宇袖口的油渍上:“说不定他们在茶馆里聊做菜呢,这古镇里的老板个个都是藏龙卧虎的好厨师。”
李勇笑出满脸褶子,随口问道,“少装可怜,你能空着手去吗?”
孙宇吧嗒吧嗒抽了两口烟,从裤兜掏出个油纸包推过去:“别寒碜我啦,看在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份上,我这里还有一只刚在隔壁‘刘家早餐’买的鸡蛋,你吃吧!”
李勇伸手接过鸡蛋在茶桌上敲碎,剥开鸡蛋壳就往嘴里咽进去,“快说,那凉拌三丝的秘方是不是还藏着‘三绝’?当年他爹赵老爷子可总拿这噱头逗咱们的?”
孙宇掐灭烟头,屈指敲了敲茶桌:“要说老赵头这道菜,精髓就在‘三丝三料三功夫’。三丝是莴笋、胡萝卜、鸡胸肉,可切法大有讲究……”
他突然压低声音,眼角余光扫过邻桌正竖着耳朵的游客,“莴笋要斜刀切成薄片,再改刀成发丝儿,比姑娘绣花针还细;胡萝卜得用竹刨子削成透亮的长丝,在冰水里泡出脆劲;鸡胸肉更绝,老赵头不用火蒸,偏要拿纱布裹了,搁在竹蒸笼的最上层,用熬骨头汤的热气‘捂’熟,这样撕出来的肉丝才透着肉香。”
“难怪!我经常看着赵老爷子,晚上十二点起来在院坝里凉晒海带?”
“是不是,海带浸泡和蒸煮,也有时间限制呢?”李勇很想得到“赵记凉菜馆”凉拌三丝的制作方法,他继续向孙宇套话。
“是啊!我只听到赵天亮非常小声地对店里的徒弟说,海带要提前两天下缸,发胀有嚼劲后才能够切成丝用大火煮熟。”
“真的有这么复杂吗?”李勇很不相信的问。
一旁的女孩忍不住转头说,“大叔,凉拌三丝里面是不是花椒、辣椒、醋?”
孙宇冲她挤挤眼:“小姑娘嘴挺馋,三料里头确实有汉源花椒,但最关键的是老赵头自己晒的豆瓣酱——每年端午前后,他都要蹲在院坝里,把蚕豆拌着辣椒面、海盐搁陶瓮里(发酵),那瓮沿还得养一圈‘鱼眼水’,说是能聚天地灵气。”
男孩掏出手机记笔记,“那三功夫呢?听起来像武侠片里的招式。”
李勇往竹椅背上一靠,得意的说:“这你就不懂了,第一功夫是‘手稳’,老赵头调汁子时,左手执碗转圈圈,右手拿筷子头蘸着酱油、藤椒油往里头点,跟老中医抓药似的分毫不差;第二功夫是‘心细’,三丝装盘得先码莴笋,再铺胡萝卜,最后撒鸡肉丝,筷子尖儿轻轻压出个月牙弯,说是‘见三色分明,才显刀工干净’;第三功夫最绝……”
孙宇从茶盏里捞出片茉莉花瓣,在指尖上揉碎神秘地说,“还有个偷师的关键,你们注意到赵记凉菜馆的竹帘没?那帘子后头挂着块百年黄杨木砧板,老赵头说,切三丝必须用这砧板,木头里渗着三代人的刀气,切出来的丝才不会‘藕断丝连’。”
“是啊!黄龙溪古镇上的名小吃居多的原因,就是千年不变的水码头经济和文化!”李勇感慨中带有很大地羡慕之情,手舞足蹈的表述说。
“古时候得水码头,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场所。然后,经过几千年不断淘汰,遗留下来的名小吃,哪有不好吃的道理呢?”黄龙溪古镇镇江寺住持仁慈,走过来参与到李勇和孙宇他们之间的讨论之中。(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