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从青城山“紫云道观”回来后,满脑子都是无尘道长的那些话。他坐在自家那有些昏暗的小屋里,看着墙上挂着的成都地图,手指沿着府南河的走向缓缓移动。要想彻底弄清楚府南河的过去和现在,光靠查阅资料可不行,实地走访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总不能一直坐公交去吧,太费时间了。”李勇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骑自行车的话,又太慢,成都这么大,等到了地方,太阳都快下山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好几天,吃饭的时候在想,睡觉的时候也在想。终于,他咬了咬牙,决定买一辆摩托车。
在那个工资普遍只有三四百元的八十年代,两万多元简直是一笔巨款。但李勇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厚着脸皮,一家一家地去找亲戚朋友借钱。
“勇娃子,你要那么多钱干啥子哟?”表哥一脸疑惑地看着他。
李勇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表哥,我想买辆摩托车,方便去调查府南河的事儿。你晓得的,我在给《看中国》杂志写稿,这个事儿对我很重要。”
表哥犹豫了一下,说:“行吧,我这儿有两千块,你先拿着。不过,你可得快点还我,我自己也不宽裕。”
就这样,东拼西凑,李勇终于凑齐了两万多元,买下了一辆本田125摩托车。当他跨上摩托车,发动引擎的那一刻,一股兴奋和期待涌上心头。
从那以后,每个星期天,李勇都会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府南河上下游的田间地头。那时候的成都,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府南河两边大多是农田,种着蔬菜、谷米、小麦等农作物。
这天,李勇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成都市老南门大桥下面的田埂上。他看到几位农民正在府南河里挑水,便停下了车。
“哥老官!你们直接在府南河里挑水浇蔬菜吗?”李勇走上前去,礼貌地问道。
一位中年农民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回答道:“是的,天热得很,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这样做。不这样的话,这里沙地多,水分很快就渗下去了,蔬菜也就会渴死掉。”
李勇点了点头,他注意到这位农民穿着工作服,还戴着草帽,看起来很朴实。在场的几个菜农看到李勇肩上挎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照相机,都以为他是一位走基层的记者。
其实,李勇确实是中央级《看中国》杂志社,四川记者站的特约记者。
“记者大哥!我们这里种的‘韭黄’需要每天来浇水、看护。这种蔬菜长势越好,就越能卖到好价钱!”一位蹲在府南河洗衣石上洗粪桶的中年妇女,转过头来对李勇说。
李勇看着她在河里洗粪桶,心里一动,忙问道:“大姐!你们现在还在河里洗衣服和洗蔬菜吗?”
“没有了!大哥,你看,这个河水真的没有30年前清澈和干净了。我们做饭、洗衣,基本上都用家里打的水井中的水!”中年妇女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
“哦!你们洗碗、洗菜、洗衣服的水,是挖一条水沟,直接排到河里吗?”李勇接着问。
“是的!我们这里所有的村镇住家户都是这样做的!”中年妇女回答道。
听完这些对话,李勇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意识到,府南河的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这条曾经孕育了成都的母亲河,将会彻底失去它的生机。
李勇在河边又待了一会儿,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看到河面上漂浮着一些垃圾,河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异味。岸边的树木也显得有些稀疏,有些甚至已经枯萎了。
“这样下去可不行。”李勇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把府南河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太阳渐渐西斜,李勇跨上摩托车,缓缓离开了这片农田。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府南河的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