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和姜月随着吴鑫敏走进川西四合院,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大门上“喜羊羊”的横批和“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的对联,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愈发独特。院内,百年老槐树和银杏树遮天蔽日,仿佛在诉说着吴家的悠悠往事。
李勇正沉浸在这古雅的氛围中,姜月突然指着屋子天井中央的大理石鱼缸惊叹道:“吴大爷!你这鱼缸好大哟!”
吴鑫敏笑着回应:“是啊,这缸长两米,宽一米二。以前府南河的水干净,这缸是用来盛从河里挑回来的水,洗衣服用的。现在河水不行咯,就拿来养几条小锦鲤。这么多年下来,不少乡里乡亲都从我这儿免费拿了些鱼回去养。”
李勇看着缸里灵动的锦鲤,赞道:“吴大爷,这锦鲤看着就有灵性,听说还有延年益寿的说法呢。”心里却盘算着,要是拿这些锦鲤去送仙桥赶场,肯定能卖不少钱。这么想着,他便脱口而出:“这些朋友在您这儿免费拿鱼,会不会有拿到市场上去卖钱的啊?”
这话一出口,李勇就意识到有些不妥。只见吴鑫敏的脸色微微一沉,缓缓说道:“有啊,六队的三娃子,就拿着我的锦鲤去送仙桥卖。听其他朋友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卖上千元呢。”
“吴大爷,既然这样,您为啥不自己把锦鲤批发给鱼贩子呢?他们拿到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您也能有一笔收入啊。”李勇为吴鑫敏出谋划策。在那个商品意识还不太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勇觉得吴鑫敏这优质的锦鲤,若是好好经营,定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吴鑫敏若有所思,没有立刻回应。过了一会儿,他开口道:“我之前倒没想过这些,一直就觉得乡里乡亲喜欢,拿去养就是了。不过你这么一说,倒也有些道理。”
李勇见吴大爷有了兴趣,便继续说道:“吴大爷,我听说锦鲤对水质要求挺高的,您这缸里用的是啥水啊?”
“就普通的井水,这井也是有些年头了,水一直很清,养这些鱼倒也合适。”吴鑫敏回答。
“井水确实不错,水质干净稳定。不过,我听说养锦鲤,这水的酸碱度、溶氧量啥的都得注意。您平时有没有测过这些指标啊?”李勇虽然对养锦鲤了解不多,但这些基本常识还是知道一些的。
吴鑫敏摇了摇头:“没有测过,就这么一直养着,鱼也都活得好好的。”
“要不,咱们试试把井水的各项指标测一测?说不定调整一下水质,这锦鲤能长得更好,卖相也会更出众。”李勇兴致勃勃地提议。
吴鑫敏有些犹豫:“这测水质的事儿,会不会很麻烦啊?我也不懂这些。”
“不麻烦的,吴大爷。现在有专门的水质测试工具,操作很简单。咱们先测测,看看井水的情况,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再想办法调整。比如说,要是酸碱度不合适,咱们可以适当加点东西调节一下。”李勇耐心解释着。
“那行吧,既然你这么说,咱就试试。不过,这调整水质,不会对鱼有啥不好的影响吧?”吴鑫敏还是有些担心。
“只要操作得当,肯定没问题的。您就放心吧,吴大爷。而且,要是把锦鲤养得更好了,以后卖出去的价格肯定也更高。”李勇信心满满。
这时,姜月插话道:“吴大爷,我还听说锦鲤的饲料也很重要呢,您平时都喂它们吃啥啊?”
“就普通的鱼食,偶尔也会喂点面包屑啥的。”吴鑫敏说道。
“我觉得咱们可以换一些专门的锦鲤饲料,营养更均衡,对锦鲤的生长和颜色都有好处。”李勇补充道。
吴鑫敏点了点头:“行,那我听你们的。这些年,我也就是凭感觉养着,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
三人正说着,一只小猫慢悠悠地走到鱼缸边,好奇地盯着缸里的锦鲤。吴鑫敏赶紧把小猫抱走,笑着说:“可不能让它吓到我的宝贝鱼。”
李勇看着吴鑫敏对锦鲤的爱护,心中感慨。他知道,吴鑫敏对这些锦鲤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带来经济价值,更是一种生活的寄托。
“吴大爷,等咱们把水质和饲料都调整好了,说不定以后您这儿的锦鲤能成为全成都最有名的呢!”李勇笑着说。
“哈哈,那敢情好!要是真能那样,也算是给咱吴家争了光。”吴鑫敏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勇和姜月帮着吴鑫敏买来了水质测试工具,仔细地检测了井水的各项指标。发现酸碱度略低后,他们按照说明书的方法,小心翼翼地进行了调节。同时,吴鑫敏也换了专门的锦鲤饲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鲤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它们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身形也愈发矫健。吴鑫敏看着这些变化,心里乐开了花。
当李勇和姜月离开后,吴鑫敏真的找了村里两个吴姓年轻人,开始大规模养殖锦鲤。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吴鑫敏的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
多年后,当人们说起成都中和镇吴锦里,在养锦鲤的社群里,那可是如雷贯耳。从曾经一条锦鲤几元、上百元,到现在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条,吴锦里的锦鲤已然成为了品质和价值的象征。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那个午后,李勇与吴大爷关于养锦鲤的一番探讨。(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