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啊,姜月经常到我家里来,帮我做饭、扫地,我们熟得很!你第一次来,我也没什么好东西,这块腊肉,还有昨天下午我在自家鱼塘钓的两斤多草鱼,你带回去自己做来吃!”吴大爷热情地把腊肉和活蹦乱跳的草鱼塞到李勇手里。
李勇又惊又喜,忙不迭地道谢:“哦!那就谢谢吴大爷啦!”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他满心都是感动。回到家后,李勇把鱼养在了水桶里。第二天晚上,他叫上几位朋友,准备一起享用这顿“鱼肉大餐”。
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鱼肉一端上桌,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同事王春民夹了一筷子鱼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脸上满是陶醉,紧接着疑惑道:“勇哥!这条鱼的味道比我们平时吃的草鱼鲜得多,鱼肉还更紧致、可口!这是为啥呢?”
李勇一下被问住了,他也察觉到这鱼味道不一般,可究竟原因在哪,他还真说不上来。他转头看向姜月,姜月正忙着在厨房炒菜。等姜月把炒菠菜端上桌,李勇赶忙问道:“月月,你经常去吴大爷家,知不知道吴大爷养鱼的全过程?”
姜月一脸茫然:“勇哥,你说啥子事呢?”
“就是吴大爷给我的鱼,和市场上买的鱼,味道咋就不一样呢?”李勇耐心重复。
“这个!我也不晓得!”姜月说完,转身去拿筷子和碗。
李勇略一思索,掏出手机拨通了吴大爷的电话:“喂!吴大爷,您家养鱼有啥诀窍吗?”
电话那头传来吴大爷爽朗的笑声:“你吃出来啦!”
“是啊,这鱼味道太特别了。”李勇由衷感叹。
“我给你的草鱼,是专门吃草的,没喂过任何饲料。两斤大的鱼,一般得养一年才成熟。”吴大爷解释道。
李勇恍然大悟:“吃起来确实比市场上喂饲料的鱼香很多,肉质也紧绷些!”
“现在好多养鱼的为了长得快,拼命喂饲料,味道能好才怪。”吴大爷话语里带着几分无奈。
李勇兴致勃勃地和吴大爷讨论起养鱼经:“吴大爷,那花鲢您也是这么养吗?”
吴大爷来了兴致,详细说道:“花鲢也差不多,不过它主要吃浮游生物和一些藻类。我在鱼塘里种了些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给鱼提供天然食物。虽然成本高、时间长,但鱼的品质有保证。”
李勇又问:“您这样养鱼,成本是不是比那些科技养殖高很多啊?”
吴大爷叹了口气:“那肯定啊,饲料鱼几个月就能上市,我的鱼得养一年。光是时间成本就不得了,而且天然草料的成本也不低。可我就想养出好鱼,让大家吃到真正的鲜味。”
挂了电话,李勇把吴大爷的话转述给朋友们。大家纷纷感慨,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像吴大爷这样坚守传统养殖方式的人实在难得。
这时,王春民若有所思地说:“勇哥,这就像咱们工作,有的人图快,粗制滥造;有的人像吴大爷一样,慢工出细活,追求品质。结果肯定不一样。”
另一位朋友也点头赞同:“是啊,以前我总觉得快就是好,现在看来,有些东西还真急不得。”
姜月也在一旁说:“吴大爷每次做饭,食材都是自己种的或者养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他做一顿饭,从准备食材到上桌,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但吃起来特别香。”
李勇听着大家的话,心中满是感触。他想起吴大爷家那质朴的小院,院子里种满了蔬菜,鱼塘里的鱼欢快游动。吴大爷过着简单却充实的生活,每一样食物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其实吴大爷养的不仅仅是鱼,是对传统和品质的坚持。”李勇忍不住说道。
大家纷纷附和,话题也从鱼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说起小时候奶奶做的手工馒头,有人回忆起老家村里酿的米酒,那些充满人情味和匠心的味道,在记忆中愈发清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总是在追逐新的事物,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最本真、最质朴的美好。吴大爷的鱼,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匠心精神的怀念。(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