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将煮好的腊肉端上桌,那一瞬间,香味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勾住了所有人的鼻尖。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那盘腊肉上,猪皮泛着诱人的红棕色,像是被岁月精心晕染过。肥肉部分近乎透明,如同上好的羊脂玉,在光线下闪烁着润泽的光芒;瘦肉纹理清晰,色泽红润,光是看着,便能想象到入口时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妙口感。
同王春明一起来的,还有上个月才来工厂上班的董晓宇。董晓宇夹起一块腊肉放入口中,刹那间,眼睛瞪得溜圆,紧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哇!这么好吃!快问问,这腊肉是怎么做出来的!”那声音里满是毫不掩饰的惊叹与急切。
李勇此时正在和吴大爷通电话,听到董晓宇的高声喊叫,下意识地把手机拿远了些,而后对着电话那头说道:“吴大爷,你给我的腊肉怎么就这么好吃呢?”
电话里传来吴大爷爽朗的笑声,带着几分岁月沉淀下来的温和:“哦!这猪是我家里养了一年多的‘年猪’!我们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杀一头。我送给你的,是去年杀的‘年猪’,我的学生专门拿到青城山去做的腊肉!”
李勇恍然大悟,“我说呢?这与‘四月肥猪’做出来的腊肉味道不一样!”说着,便和吴大爷讨论起青城山腊肉的制作方法来。
姜月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思绪飘回到了小时候。那时,每到过年,家里也会杀年猪。大人们在院子里忙碌,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张望。杀完猪后,母亲便会着手准备做腊肉。先是用盐巴细细地揉搓猪肉,花椒、八角等香料的气息也随之慢慢渗透进去。腌制几天后,再用棕绳串起来,挂在房梁下,用柏树枝燃起的烟熏烤。那袅袅升起的青烟,混合着柏树枝特有的清香,仿佛将一整年的辛勤与期待都融入了这一块块腊肉之中。
“姜月,你在想什么呢?快来一起吃啊!”王春明的声音打断了姜月的回忆。
姜月回过神来,笑着走过去坐下,“没什么,就是想起小时候家里做腊肉的事儿了。”
董晓宇一边吃着,一边竖起大拇指,“姜月姐,你们家这腊肉可真是绝了!我长这么大,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姜月微微红了脸,“都是吴大爷的手艺好,这腊肉是他送的。”
几人一边吃着腊肉,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从工厂里的趣事,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再到对未来的憧憬。李勇挂了电话后,也加入了聊天的队伍,将从吴大爷那里听来的青城山腊肉制作的细节分享给大家。
“听说啊,青城山那边做腊肉,对香料的配比和烟熏的火候把控得特别严格。香料多一分则味杂,少一分则味寡;烟熏的时候,火大了肉会焦,火小了又熏不透。吴大爷的学生肯定是得了真传,才能做出这么地道的腊肉。”李勇说得绘声绘色,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怎的,话题就转到了过年上。董晓宇一脸向往地说:“我都好几年没在家过年了,在外面打工,过年加班能多挣点钱。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还是特别想家。就想着家里的年夜饭,还有父母做的那些好吃的。”
王春明拍了拍董晓宇的肩膀,“等明年过年,说啥也得回家去。钱是挣不完的,可别错过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姜月也感慨道:“是啊,过年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吃顿好的,更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这一年的喜怒哀乐。那些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的场景,才是最珍贵的回忆。就像这腊肉,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种对家的眷恋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李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前我总觉得过年麻烦,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其实都是生活的调味剂。就像吴大爷养了一年的年猪,精心做成腊肉,再送给我们,这不仅仅是一块肉,更是一份心意,一份情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愈发热烈。阳光渐渐西斜,给屋子里的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那盘腊肉早已见底,可大家却还沉浸在这浓浓的氛围之中,舍不得散去。
在这个普通的午后,因为一块腊肉,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些关于家、关于年、关于亲情和友情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在每个人的心底缓缓流淌。生活或许平淡,但总有一些瞬间,会因为这些温暖的人和事,变得闪闪发光。就像此刻,在这小小的屋子里,弥漫着的不仅仅是腊肉的香味,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董晓宇突然站起身来,一脸认真地说:“明年过年,我一定回家。我还要学着做腊肉,等下次再聚的时候,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众人纷纷鼓掌叫好,笑声在屋子里回荡。姜月看着眼前这些充满朝气和温暖的脸庞,心中满是感动。她知道,无论未来的日子会怎样,这份因腊肉而起的情谊,都将成为他们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