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公开称,李勇为“西南灯王”
1993年,北京的街头涌动着别样的热闹气息。“中国儿童迎七运盼奥运大型艺术灯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五彩斑斓的灯光将整个场地映照得宛如梦幻之境。李勇穿梭在人群中,他是这场盛会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眼神里满是忙碌与兴奋。
不远处,一座用四川盖碗茶编制而成的熊猫造型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搭配着蓝白色调的茶碗,既有四川特色的古朴韵味,又有着孩童般的可爱俏皮。
这是,李勇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孙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向这座独特的“茶碗大熊猫”。
老人驻足凝视,眼中泪光闪烁。李勇赶忙上前,轻声地询问:“老先生,您需要帮忙吗?”老人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声音略带颤抖地说:“看到这个,我太激动了。”
李勇笑了笑,介绍说:“这可是我们从四川运来的宝贝,费了不少心思呢。”老人不住地点头,拉着李勇的手,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晏友根也走了过来。老人转向晏友根,问:“小伙子,这是在四川编制好后,直接运到北京来的吗?”晏友根连忙回答:“是的,老先生,放进集装箱里,用火车运过来的。一路上可小心着呢,就怕磕着碰着了。”老人长舒一口气,喃喃自语:“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啊!先生,您是四川人吗?”李勇好奇地问。
老人挺直了腰板,眼中闪过一丝自豪:“是的!我的名字叫刘玉民,成都双流人!”
接着,他缓缓的说:“解放前夕,他随着父母先到香港,后来又定居英国,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
李勇和晏友根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敬佩与同情。
刘玉民继续说道:“看到这用蓝白色的茶碗制作的熊猫图,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村前的杨柳树,想起小时候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玩耍,想起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的身影,那些记忆就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涌来。”
晏友根感慨道:“四川是个好地方啊,美食多,风景美,文化底蕴还深厚。”刘玉民连连点头:“是啊,四川的火锅、担担面,那味道,我在国外这么多年,怎么都忘不掉。还有川剧变脸,小时候看一次,能兴奋好几天。”
李勇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四川发展可快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很多传统文化也都保留得很好,还不断创新呢。”
刘玉民眼中满是欣慰:“那就好,那就好。我虽然在国外生活,但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消息。每次听到四川有新的变化,我都打心底里高兴。”
晏友根突然想起什么,赶忙问:“老先生,您这么多年没回去,有没有想过再回四川看看?”刘玉民的眼神黯淡了一下,随即又亮了起来:“想,怎么不想。这次看到这个熊猫造型,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看看,看看家乡的新面貌,看看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李勇拍了拍刘玉民的肩膀:“等您回去,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四川人民可热情了,您一回去,准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刘玉民眼眶湿润了:“我相信,我相信。这些年在国外,我总是跟身边的人说四川有多好,可他们没亲眼见过,总是半信半疑。这次回去,我要多拍些照片,带回来给他们看看。”
晏友根笑着说:“到时候您可得跟我们讲讲家乡的变化,我们也想多了解了解。”刘玉民点头答应:“一定一定,说不定到时候,我还舍不得回来了呢。”
他们围坐在“茶碗大熊猫”旁,继续畅聊着四川的文化。从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到神秘的金沙遗址;从李白、杜甫留下的千古诗篇,到现代四川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从蜀绣、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到四川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他们的话语里,满是对四川文化的热爱与骄傲。
夜幕渐渐降临,灯会上的灯光愈发璀璨。刘玉民在“茶碗大熊猫”前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要把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对四川文化的热爱,永远地定格在这些照片里。李勇和晏友根看着刘玉民,心中默默祝福他能早日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心愿。
分别时,刘玉民紧紧握着李勇和晏友根的手:“今天和你们聊得太开心了,谢谢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李勇和晏友根异口同声地说:“您客气了,欢迎您常来,也欢迎您回家乡。”
看着刘玉民和他孙女离去的背影,李勇和晏友根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在这繁华的北京,在这场热闹的灯会上,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被彻底点燃了。而他们,作为这场相遇的见证者,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家乡文化的力量,那是一种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时间多久,都无法割舍的情怀。
回到住处,李勇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他想起自己在四川的童年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和眼前这位漂泊多年的老人相比,自己是多么幸运。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为家乡的文化宣传出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爱上四川。
而此时的刘玉民,或许正在酒店里,对着照片,回忆着和李勇、晏友根的交谈,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家乡之行。他知道,这一次回去,等待他的不仅仅是熟悉的风景,更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一段重新连接血脉与灵魂的旅程 。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有着他的根,有着他一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与情感。(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