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黄龙溪古镇发展建言献策
李勇、张三爷、邱伟他们不管怎么制作“醉虾”,好像都无法制造出过去的味道。
现在想来也是这个道理:特别是上世纪50、60、70年代出生的人,一年四季除了红薯、玉米、大豆、土豆、大米,哪里有那么多的调味食品呢?
等到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慢慢地丰富起来。人的嘴巴才出现对于食物味道的麻木性。再好吃的东西,也很难获得大众口味的赞许。
于是,吃原味,少盐、少油又成为了现代人,饮食生活中的另一大嗜好。
“张大爷!走,我们还是一起去周婆婆家,向她请教如何制作‘黄龙溪醉虾’吧!”
“好的!还是李勇,你的建议有说服力!”说完,他们从黄龙溪“工农兵茶铺”慢慢地走出来,向周婆婆家走去。
周婆婆家在黄龙溪古镇靠近龙头的地方,当时的黄龙溪并没有现在这么文旅景点。
走过不到三百米的石板路,靠近一棵黄桷树的旁边,就是王婆婆的家。
周婆婆是现在重庆江津人,具体是什么时候嫁到黄龙溪古镇来的,不清楚。她的老公是一位船工,在他们结婚不到八年时间里,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小儿子。
老公不到三十岁,因为患上疾病,早早离开人世。周婆婆就靠着“黄龙溪醉虾”、“油炸土豆条”、“花生酥”等小食品,养活这一家五口人。
三个女儿已经远嫁到北京、上海、广州,只有儿子郭伟留在成都。由于年纪大了,她也就索性回家带外孙儿。
“周婆婆!在家吗?”张三爷带着一些酒气,用手不断地敲门同时,大声地喊起来。
“哎呀!这不是张三爷吗?”
“这么晚了!有事吗?”大门还没有打开就听到,周婆婆在屋面大声地回应。
“是啊!我今天给你带客人来了!”
“谁啊!”
“这可是我们黄龙溪古镇要进行,文旅项目开发的功臣李勇哦!”
“哦!是大娃啊!”
“是啊!他是专门来品尝你制作的传统‘黄龙溪醉虾、油炸土豆条、花生酥’的!”
只听见,吱嘎一声,周婆婆把大门打开,高兴地迎接,李勇、张三爷、邱伟他们进屋,坐到沙发上。
“今天,你们来得正好,我昨天做了一点黄龙溪醉虾、油炸土豆条、花生酥给孩子们品尝,还剩下一些食材,我马上去厨房给你们做,尝尝后再给我提一点意见。”
“我打算,叫我的儿子郭伟,在黄龙溪古渡口过去我摆摊子的地方,在把‘周婆婆’醉虾的招牌立起来!”
“首先是赚点小钱,主要找一些事情做,混一下时间。
不到半小时,黄龙溪醉虾、油炸土豆条、花生酥,放到了八仙桌上。
八仙桌上,青花瓷碗盛着晶莹剔透的醉虾,活蹦乱跳的河虾浸在琥珀色的米酒里,还在徒劳地划动细足。旁边竹编簸箕堆着金灿灿的土豆条,撒着细碎的花椒面,花生酥装在粗陶碟里,层层叠叠泛着诱人的油光。
张三爷吧嗒着叶子烟,铜烟锅头火星明灭:"老李,你说这黄龙溪的醉虾,为啥非得用锦江的活虾?"他佝偻的脊背像张绷紧的弓,布满老茧的手指叩了叩桌面。
李勇解开中山装第二颗纽扣,在竹椅上坐下:"三爷,这就跟酿酒得用山泉一个理。锦江的水带着青城山的灵气,养出来的虾子肉质紧实,带着股天然的清甜。"他夹起一只醉虾,看虾尾在舌尖蜷曲,米酒的醇香混着虾的鲜味在口腔炸开,"您尝,这醉虾的关键,在于米酒的度数。太高了,虾子瞬间醉死,失了鲜活;太低了,又压不住腥味。"
邱伟掏出笔记本唰唰记录:"周婆婆,您炸土豆条的秘方可得教教我们。我在省城尝过好些,都没您这外酥里糯的口感。"
周婆婆往灶膛添了块干柴,火苗"噼啪"窜起:"小伙子,这土豆条的学问可深着呢!得选本地黄心土豆,个头不大不小正合适。切条后得用井水漂上两时辰,把淀粉去干净。炸的时候,得用菜籽油,先低温慢炸定形,再高温复炸出脆壳。"她用木铲翻动铁锅里的土豆条,金黄的油花欢快跳跃,"记住咯,油温是关键,高了容易焦,低了吸油。"
张三爷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青砖缝里:"要说咱们黄龙溪的吃食,花生酥才是一绝。以前走茶马古道的马帮,都爱揣几块当干粮。"他摩挲着粗陶碟,碟底印着的牡丹纹已被岁月磨得模糊,"现在外头卖的花生酥,都是机器压的,哪有手工做的香?"
李勇望向窗外,锦江的波光在暮色中闪烁:"三爷说得对。手工花生酥讲究'三炒三晾',先把花生炒熟去皮,再和麦芽糖、芝麻一起炒,火候全凭经验。炒好后得趁热摊开,用擀面杖压平,等冷却后再切成小块。每一块都带着手的温度。"
邱伟停下笔,目光灼灼:"我一直在想,这些美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黄龙溪的文化符号。要是能把制作过程展示给游客,让他们亲手体验,既能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又能传承咱们的手艺。"
周婆婆往八仙桌上摆了壶新沏的茉莉花茶,雪白的茶沫在杯口打着旋:"邱老师这想法好!我记得以前逢年过节,街坊邻居都聚在祠堂做花生酥。小娃娃们在旁边帮忙剥花生,大人们边做边唠家常,热闹得很。"
张三爷望着茶杯里舒展的茶叶,陷入回忆:"是啊,那时候黄龙溪的码头可热闹了,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尝尝咱们的小吃。醉虾配黄酒,土豆条就盖碗茶,花生酥当零嘴。"他的声音渐渐低沉,"现在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愿意学这些老手艺的越来越少了。"
李勇抿了口茶,温热的茶水熨帖着喉咙:"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把这些手艺传下去。邱老师,你在省城搞旅游策划,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邱伟合上笔记本,眼中闪着兴奋的光:"我有个初步想法。咱们可以在古镇里办'美食工坊',游客不仅能品尝,还能跟着老师傅学做醉虾、炸土豆条、做花生酥。做好的成品可以带走,当作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
张三爷来了精神,烟锅在鞋底敲得咚咚响:"这主意好!再把制作过程编成故事,讲给游客听。比如这醉虾,相传是以前船工发明的。在江上漂久了,想吃新鲜虾又没火,就用米酒把虾醉倒直接吃,没想到味道出奇的好。"
周婆婆笑着插话:"还有这花生酥,以前大户人家办喜事,都要请手艺好的师傅做花生酥当喜糖。那时候能被请去做花生酥,可是天大的面子。"
李勇掏出钢笔,在邱伟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我们可以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宣传册,印上精美的图片。工坊的布置也要有讲究,用老灶台、竹编器具,还原传统的制作场景。"
窗外的锦江泛起细碎的银光,夜风吹过,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邱伟望着满桌美食,感慨道:"这些小吃承载着黄龙溪的历史和记忆,每一口都是浓浓的乡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乡愁,在游客心中生根发芽。"
张三爷又点上一锅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坚定:"只要有人愿意学,我这把老骨头就把做花生酥的手艺倾囊相授。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手里断了根。"
周婆婆用围裙擦了擦手,从灶台上端来刚炸好的土豆条:"吃,趁热吃!咱们边吃边琢磨,一定能把黄龙溪的美食发扬光大。"
月光爬上雕花窗棂,将四人的身影映在青砖地上。讨论声、欢笑声,混着食物的香气,在古镇的夜色里缓缓流淌。这一夜,他们种下的不仅是美食传承的种子,更是对黄龙溪深深的眷恋与期许。
此后的日子里,黄龙溪的"美食工坊"渐渐有了模样。周婆婆的灶台前,常常围着叽叽喳喳的游客,看她用布满皱纹的手,将普通的食材变成令人垂涎的美味。张三爷的花生酥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地学着擀压、切块,欢声笑语在古巷里回荡。(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