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黄龙溪古镇发展建言献策
不一会儿,烤箱里传来了阵阵香气,锅盔出炉了。李勇和邱伟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锅盔,咬了一口,外酥里嫩,肉馅的香味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钟哥,您做的锅盔太好吃了!”李勇和邱伟赞不绝口。
钟哥笑着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以后也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锅盔。做锅盔就像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不能偷工减料,这样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美食。”
“还有一件事情,你的锅盔,每天可以批发一百个给我的‘邱家烧菜馆’,我们把锅盔从中间划开加进去凉粉、凉面卖给每天到黄龙溪古镇来游览的游客,行吗?”
听到邱伟的建议,钟哥微笑着说,“可以!不过,你们卖给游客以前,最好在微波炉里打热一下。”
“好的!谢谢,钟哥的提醒,我会给厨师长讲的!”
听着邱伟和钟哥的对话,李勇的心理更加坚定了推动黄龙溪古镇建设的冲动和热情。
他转头问,“钟哥,黄龙溪古镇,肥肠粉做得最好的是哪一家呢?”
“李勇,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黄龙溪古镇肥肠粉,哪一家做得最好,我不敢说。但是,靠近锦江边的‘魏记’餐馆做得非常好!”
“每天的人流量也大!”
“那好啊!我们就不打扰啦!先去‘魏记’餐馆取经!”
魏记餐馆在黄龙溪古镇已经存活了200多年,到魏成文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人。
说起肥肠粉,他们家里有几种:豌豆粉、红薯粉、土豆粉等十多种,颜色也各有不同。
“魏记”餐馆店内摆放着几张原木色的八仙桌,桌椅表面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记录着餐馆不同时期的模样。此时,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灶台前忙碌,他就是“魏记”餐馆的老板魏文成。
李勇和邱伟走进“魏记”餐馆,邱伟就对着在灶台上制作肥肠粉的魏成文说,“魏老板!你忙啊?”
“是的!邱总,你不是看到我在这里打粉吗?”魏成文站在制作肥肠粉的大铁锅旁边,大声地对李勇、邱伟说。
“魏老板,打扰了!”李勇礼貌地打招呼。
魏文成抬起头,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邱老板来啦!你们这是?”
“听说‘魏记’肥肠粉有200多年历史,我们对他特别感兴趣。”李勇抢先一步说道。
魏文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呼两人坐下:“难得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听这些老故事,快坐,我给你们倒杯茶。”
待魏文成端来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李勇和邱伟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采访。
“魏老板,能先给我们讲讲‘魏记’肥肠粉最初是怎么来的吗?”李勇拿出笔记本,认真地问道。
魏文成靠在椅背上,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陷入了回忆:“这故事啊,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那时候,我的先祖魏老爷子在黄龙溪这一带谋生。他是个穷苦人,为了糊口,就在街边支起一个小摊,专卖自己琢磨出来的肥肠粉。那时候,肥肠是没人愿意吃的东西,又脏又臭,可魏老爷子觉得可惜,就想着法子清洗、烹饪。他用了各种香料,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做出了味道鲜美的肥肠粉。没想到,这一卖,就火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那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评价这肥肠粉的呢?”邱伟一边调整着相机,一边问道。
“那时候啊,大家都说魏记的肥肠粉是‘臭中带香,香中带鲜’。路过的行人,挑夫,还有往来的商贾,都会来上一碗。渐渐地,‘魏记’肥肠粉的名声就传开了。后来,魏老爷子有了些积蓄,就盘下了这间铺子,把小摊变成了餐馆。”魏文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李勇听得入神,连忙追问:“那这两百多年来,‘魏记’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挑战呢?”
魏文成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当然有。这两百多年,历经风雨,朝代更迭,战乱灾荒,每一次都不容易。尤其是在战乱时期,食材短缺,生意一落千丈。但我们魏家的人,始终没有放弃,就算只有一点食材,也要坚持把肥肠粉做好。靠着这份坚持,‘魏记’才挺了过来。”
“这份坚持太令人敬佩了!”邱伟感叹道,按下快门,记录下魏文成此刻的神情。
“那制作方法,这么多年来有变化吗?”李勇接着问出了关键问题。
魏文成笑了笑,站起身来:“走,我带你们去后厨看看,边看边说。”
李勇和邱伟兴奋地跟在魏文成身后,走进了餐馆的后厨。后厨里,几个伙计正在忙碌,各种食材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弥漫着更加浓郁的香味。
“制作肥肠粉,最重要的就是肥肠和汤底。先说这肥肠,清洗是个大工程。”魏文成拿起一块新鲜的肥肠,向两人展示,“以前,魏老爷子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先用清水冲洗,再用盐、醋反复揉搓,去除异味。现在,虽然有了一些辅助工具,但基本步骤还是一样。清洗干净后,要把肥肠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加入八角、桂皮、香叶等十几种香料,慢慢炖煮。这炖煮的时间和火候都有讲究,时间短了,肥肠不软糯;时间长了,又会失去嚼劲。一般要炖上两三个小时,才能达到最佳口感。”
“汤底呢?是用什么熬制的?”李勇一边记录,一边问道。
“汤底是肥肠粉的灵魂。我们用的是猪骨和鸡架,先焯水去除血沫,然后放入大锅中,加入姜片、葱段,用文火慢熬。这一熬,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汤汁变得浓稠,呈奶白色。这样的汤底,鲜香醇厚,配上肥肠,味道别提多好了。”魏文成说着,眼中满是对自家美食的骄傲。
“那粉条呢?”邱伟好奇地问。
“粉条也不简单。我们用的是优质的红薯粉,按照祖传的比例和方法制作。先把红薯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通过特殊的工具挤压成条,再放入沸水中煮熟。煮好的粉条要立刻过冷水,这样才能保证粉条的爽滑劲道。”魏文成详细地介绍着。
“听起来每一个步骤都很讲究啊!”李勇感叹道。
“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虽然这样成本高、效率低,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魏记’肥肠粉最纯正的味道。现在很多餐馆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都改用机器制作,用添加剂来调味,但我们魏记不这么干。”魏文成坚定地说。(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