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黄龙溪古镇发展建言献策
“那在传承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李勇想到了现在很多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魏文成叹了口气:“有啊。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学这些辛苦的手艺,觉得又累又赚不到大钱。我儿子虽然在帮忙,但他对经营餐馆更感兴趣,对于制作肥肠粉的手艺,学得不够深入。我担心,这祖传的手艺,到了下一代会失传。”
“您可以考虑收徒弟啊,把手艺传给更多人。”邱伟建议道。
“我也想过,但收徒弟哪有那么容易。这手艺不仅要肯吃苦,还要有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美食的热爱。这些年,也收过几个徒弟,但真正能坚持下来,把手艺学精的,一个都没有。”魏文成有些无奈地说。
李勇听了,心中一动:“魏老板,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这次的报道,不仅介绍‘魏记’肥肠粉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还可以发起一个‘传承传统美食’的活动,号召对美食有兴趣的年轻人来学习。说不定能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呢。”
魏文成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果真能找到愿意学的年轻人,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手艺都教给他们。”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勇和邱伟更加深入地了解“魏记”肥肠粉的制作过程。他们看着伙计们熟练地操作,从准备食材到制作完成,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邱伟用相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李勇则认真地做着笔记,还不时地向魏文成和伙计们提问。
中午时分,魏文成亲自为两人煮了两碗肥肠粉。洁白的粉条在奶白色的汤中舒展,上面铺着软糯的肥肠,撒上翠绿的葱花和香菜,淋上一勺红油,香气四溢。李勇和邱伟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粉条爽滑劲道,肥肠软糯入味,汤底鲜香醇厚,红油的香辣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
“太好吃了!这味道,真的和其他地方的肥肠粉不一样。”李勇赞不绝口。
“是啊,这才是正宗的百年老店的味道。”邱伟也感叹道。
吃完肥肠粉,李勇和邱伟又和魏文成聊了很久。他们聊到“魏记”未来的发展,聊到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魏记”肥肠粉……
在成都黄龙溪古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一条时光的纽带,串联起古镇的过去与现在。街边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间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微风拂过,带来远处河水的潺潺声,以及茶馆里传来的阵阵茶香。
李勇和邱伟,两位对历史文化充满热爱的年轻人,漫步在这充满古韵的小镇上。他们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此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给整个古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你看,就是汪家茶铺。”李勇指着前方一间古朴的茶馆说道。茶馆的招牌略显陈旧,门口摆放着几张竹椅和小方桌,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邱伟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听说这家茶铺有些年头了,说不定能挖出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两人走进茶铺,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茶铺内空间不大,四周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和旧海报,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木质的桌椅虽已有些磨损,但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古朴气息。
老板汪卫国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身材微胖,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他看到李勇和邱伟进来,热情地迎了上去:“两位年轻人,想喝点什么?我们这儿的茶可都是正宗的川茶,味道巴适得很。”
李勇笑着说:“老板,先来两杯盖碗茶。我们对您这茶铺挺感兴趣,能跟我们讲讲它的来历吗?看这茶铺,应该有一定年头,估计是当年老祖宗留下来的遗物。”
汪卫国一边熟练地为他们泡茶,一边笑着说:“当然可以,难得有你们这些年轻人对老祖宗的东西感兴趣。说起这黄龙溪汪家茶铺,那可真是历史悠久啊。它最早是清朝早期汪云天修建的‘汪家茶铺’。
那个时候,黄龙溪就是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这里歇脚。汪家茶铺就成了大家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好地方。”
他将两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放在李勇和邱伟面前,继续说道:“后来,经过朝代更迭,茶铺也历经了几次改造。到了清朝末年,茶铺已经颇具规模,成了当地百姓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那个时候,茶馆里经常有评书、川剧等表演,热闹得很。”
李勇端起茶碗,轻轻吹了吹浮在上面的茶叶,喝了一口,赞道:“好茶!老板,那这茶铺后来怎么变成工农兵茶铺了呢?”
邱伟听得津津有味,他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问道:“老板,这张照片是那个时候拍的吗?”
汪卫国看了一眼照片,眼中流露出一丝怀念:“没错,这张照片是1958年拍的。照片里这些人都是当时茶铺的常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李勇又问道:“老板,那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茶铺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汪卫国叹了口气:“当然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茶馆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老茶馆都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我们这茶铺也差点没能挺过去。”
“那后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邱伟好奇地问。(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