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歌鼟是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靖州锹里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自信”意识的提高,苗族歌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这一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籁之音”渐渐传出大山,走向城市,火遍全国,甚至漂洋过海,惊艳世界。
一种事物一旦有了名气,往往就会引起人们关注,继而进行研究。因飞山君是土生土长的苗家汉子,从小就喜欢唱歌鼟,并且近年还对歌鼟多有推介,所以不少歌鼟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常与飞山君交流,问及苗族歌鼟的起源时间和发明创造者。
这可是一个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每当这个时候,飞山君总是欲言又止,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为什么这样说呢?“汉人有字留书本,苗人无字传歌声”。因为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很长一个时期,许多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都没有留下笔墨,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消失了,非常可惜。
歌鼟的创作和传承也只能靠口耳相传,并在传承中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教化人伦、交际娱乐等多种功能。所以,这种独一无二的奇特文化现象,究竟源于何时,是何人唱响的,不得而知,再也无法考究。
不过,从锹里苗族的发展变迁和相关苗族古歌中,我们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苗族歌鼟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进程。这是让人欣慰,非常可喜的。
“世界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而另外一个便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苗族。可以说苗族就是中国的犹太人。”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柯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如此写道。
苗族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尔后因屡经战乱,被迫多次向南、向西大迁徙,最后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等边远地带繁衍生息下来。
三锹苗族,同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苦难深重,她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朝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生活。他们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并在狩猎、伐木、耕种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苗族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时而抑扬顿挫、婉转悠扬,时而此起彼伏、气势磅礴。这种歌曲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按其主要内容、歌曲风格、演唱艺术特征和民族特征,可分为山歌调、酒歌调、茶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三音歌调等多种曲调。(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