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婆曾给我妈几姊妹说过一句笑话顺口溜,叫"酒壮英雄胆,饭胀哈老三"。这个"哈"字,在我们那里叫"憨"的意思,就是"闷墩儿"的说法,意思是"哈吃哈胀"的憨傻之人。
由此看来,此时此刻,我外公作出的决定,确有一番英雄出征时喝壮行酒的感觉……只见他很快地游到大柳树边,用镰刀将拴船的绳子割断后,然后翻身上船,摇摇晃晃的划着桨,小心翼翼地向落水者方向划去。
毕竟是在河边长大的,识水性,懂水流,没有多大功夫,外公就将那个落水者救到船上,然后划着桨回到了岸边。
众人便帮忙把那个落水者弄下船,然后把他扶着抬着到我外公家里。家人们赶紧用温水给他冲了澡以后,找了几件干衣服帮他换上,我外婆也赶忙烧了红糖姜汤给他喝,准备让他开胃后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这位极度疲乏虚弱、气若游丝的小伙子,除了偶尔睁一睁眼睛之外,长时间的一声不吭,他似乎还没有从水中濒临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他的身体捂在严实的被子里,两床被子其实盖的很厚,也没有让他捂出汗来,好像一直处于休克状态……外公把手伸进被子里,感觉小伙子的手还是冰凉冰凉的,看来只有让他多喝了一点儿红糖姜汤,先把汗发出来再说了。
话说当时在缺乏西医的边远小镇,人们就医的渠道还是以传统中医为主的。我们常说的老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博大精深,那是有历史依据佐证的。像华佗的《青囊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无不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皇皇巨著。我们的祖先们就是在这样的医学哲理的诊疗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传承繁衍,让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脉络延续不断!
源于传统中医的口耳相传,小镇乡村的人们,可谓家家都有"土郎中"。家里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什么的,往往也能就地取材,从河边、树下或园子里顺手采几味中草药,也能把这些小痛小疾毛毛病之类的治好。
我外公其实就是这样的"土郎中",所谓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表面功夫,还是有两下子的。过了一会儿,只见他拿出几张土黄纸,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几味中药名,比如川芎,大黄,青蒿,厚朴,车前草之类的,写好以后,便交给我妈,让她跑腿儿拿到镇上徐太医家的中药铺去买几副中药回来,嘱我外婆用砂罐煎好后,分多次喂给小伙子喝……然后,时不时地在小伙子额头、手心、后颈窝,脚底等部位,用崇阳酒不断来回的擦抹等,以便为他祛寒、除湿、发热,气息通达,再慢慢地康复。
说起来这小伙子的身体真争气,就这样吃药、擦酒、喝粥,过了三、四天病情已明显好转了。
见我外公外婆等家里人这样对待他,他的眼里总噙着泪水,不住地说"谢谢大伯!谢谢大娘!谢谢妹妹!"说着说着,又禁不住哭了起来,似乎心中隐藏着莫名的痛苦……
过了大约一个礼拜,小伙子的身体已康复的差不多了,能下床活动了,我外公外婆依然关心着他,给他做些好吃的,让他继续安心静养……
时间过得真快,半个月光景一下过去了。小伙子的身体已经康复了,他与我外公的互动也显得积极了,只是有些话欲言又止。有一天甚至还嚎啕大哭……后来经我外公的耐心开导,他才一五一十的讲起了,他这次死里逃生和家庭不幸的遭遇。
小伙子姓李,小名铁蛋儿,家人和乡亲们都叫他李铁蛋儿,今年方不到16岁,身材较高,身体还算壮实……由于家贫,经地邻老辈子说情,上过一段时间私塾。小伙子学习有悟性,尚可简单识文断字,也算初通一点儿文墨,因家庭条件不允许读书成才,便早早的下地干活,农闲时在河滩河坝上放牛,成了家中的劳动力……
那一天中午,县商会的四老爷等几个亲戚,听乡公所的幺姑爷说我外公救了一个落水的后生,于是到"周家柳园"来看一看,顺便与我外公摆一摆龙门阵,也胡扯了一通当前的时局,外公虽然对政治不太感冒,也不免插问了几句,比如听说川北的共产党闹的动静越来越大云云,希望从见多识广的四老爷那里了解一点儿消息……
周家的女人们又是忙了一个上午,餐厅的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肴,客人们的碗里杯子里都斟满了芳香醇厚的崇阳酒……我外公把小伙子李铁蛋儿也请到餐桌上,挨在他身边坐着,然后介绍给大家。正当大伙儿在四老爷的号令下,端起第一杯酒准备干杯时,只见李铁蛋儿也端起了酒杯,眼泪夺眶而出,一串串泪珠,像泉水般扑簌簌地滴进酒杯里,突然放声大哭,然后扑通一声跪在我外公身旁……
(作者:吴烈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