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编,对我来说毫不陌生。小时候家里打谷收麦用的篾筐,淘米淘菜用的簊畚,割猪草用的背篓,背小孩用的竹篓等,无疑都是竹编产品。
成都周边竹编比较有名的地方,就有我老家崇州市的道明场,远一点的,还有眉山市的青神县等。不过这两地的竹编早已升级换代,从产品变成了商品,变成了工艺品,甚至销往省外和国外了。
而竹编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还只是十多年前的事。这也是咱们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家有能力对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事物,做进一步的挖掘和包装,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标志之一。因此,竹编工艺作为非遗文化遗存的命运迎来了转折,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话说在成都市高新区兴蓉社区,就有一家很有名的竹编工艺商店,又叫"非遗竹编工作室",老板就是来自四川眉山青神县的竹编非遗传承人郭志爱先生。其实,郭先生在业界已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其不但有艺人的专长,也有文人的特质。我想,大凡搞竹编的,或者是爱竹方面的人士,对竹子多少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对在没有竹子的环境里生活,多少都有一份枯燥、嘈杂的感觉吧。就像苏东坡先生笔下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郭志爱的非遗竹编工作室
本来对郭总作一次简短的采访,在电话里就可以完成的。但拗不过他的热情相邀,于是我来到高新区的兴蓉社区与他面对面沟通。甫一走进他的竹编工作室,我就被眼前的竹编工艺品吸引住了,原来这些来自农村或者山里的竹子,在郭总等工艺师傅的手中,竟会变成了这么多种雅俗共赏的具有工艺价值的竹编艺术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给人以"文艺范儿"的感叹,简直就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让我不禁深深地吮吸着这一阵阵泛着竹韵的芬芳……特别是那只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80多米长的青神"世界最长竹编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不禁让我对竹编大师们心灵手巧的杰作肃然起敬!
再说成都作为四川竹资源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城市,又是中国西部的国际大都会,其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对古老的蓉城和现代化的都市,竹文化都有一种增光添彩的韵味和作用。君不见望江公园的杆杆翠竹,不正在薛涛的唐诗风韵中摇曳吗?君不见那川西坝子的垄垄青竹,不正衬托着一座座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吗?
郭志爱与竹编产品爱好者交流创作心得
我看着眼前这一件件精致的竹器,抚摸着他们光滑的外表,玲珑的造型。仿佛轻轻地摸索着咱们四川成都竹编竹制品发展的历史脉络。感觉就像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著名网络评论家黄晨灏先生,在参加成都天府文创大集市"武侯主会场"——看到许多青少年、中老年人围坐在"青神竹编"展位参观的情景,再结合他到双流黄龙溪"竹编非遗博物馆"的亲身感受,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成都竹编产品曾经远销东南亚,为宣传、丰富中国力量"陆地丝绸之路"做出过巨大贡献。竹编产品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实用器,变成了观赏器"。为记住历史,回归原生态生活环境,黄晨灏先生通过人民日报人民网平台,建议成都市政府把黄龙溪"竹编非遗博物馆",打造成参观学习中国竹文化的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黄晨灏总编的建议,已经得到成都市、双流区,还有高新区的兴蓉社区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积极回响,令人鼓舞。他们在下一步考虑城市文化和文创产品的规划中,将会给"青神竹编"留下一席之地,让成都竹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从而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吴烈 成都市武侯区税务局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