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民的生活与这些歌曲紧紧相连、息息相关,所有的生活细节和喜怒哀乐都被包含其中,最初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的。
在古老的苗乡侗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产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多种多样、韵味无穷的大自然“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联想。
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便形成了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声音。
从此,通过口传身授,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而沿袭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有人或许有疑问,觉得飞山君说大话,苗族歌鼟流传于世不可能有五千年之久。其实,并非飞山君王婆卖瓜、夸夸其谈,这可以从苗族歌鼟的歌词中找到答案。
懂得音乐艺术的人都知道,有些歌词是约定俗成,不能乱改的。苗族歌鼟也是这样,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词,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唱一样的唱词,比如“吃茶可怜唐三藏,吃酒可怜杜康娘”,它是历史的见证,生活的总结。
在苗族歌鼟中有一类歌叫“盘古歌”,主要来源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试图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对天地形成以及日月星辰的变化所产生的种种臆测和遐想。
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包括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起源的开天辟地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和代表人物的来龙去脉神奇传说,体现了苗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识与深邃思考。
而在这类歌鼟的“歌根之歌”中,就有关于苗族歌鼟的来历。比如这首常唱的“歌根之歌”:
问: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哪年哪月生?歌王生下几姊妹?几个姊妹几个名?大的名叫哪个样?小的安名哪个音?歌是哪家先唱起,还请出来唱分明!
答: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开天辟地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的安名七姊妹,小的安名叫嫦娥。歌从老的先唱起,留在凡间讲思量。
从一问一答中,我们得知,歌鼟已经非常久远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就有,从三皇五帝一直流传到今天。
那究竟是谁发明了歌鼟呢?“歌根之歌”也有唱词:“歌是有由话有等,水是有头木有根。张良楼前造歌本,刘妹楼脚听歌文。一日造得几百本,上秤称得几百斤。担断三根铜扁担,穿烂九对铁皮鞋。张良担歌街前卖,刘妹后头讲歌文......”
不难发现,苗族歌鼟的祖师是张良和刘妹!
根据在苗族同胞间广泛流传的张郎刘妹以木叶、禾筒声为媒喜结良缘的传说,以及“田生田宝制歌唱,一班留下一班来”等歌谣,我们看出了苗族歌鼟是由大自然声音演变而成,也看到了苗族歌鼟历史的久远——盘古开天辟地的三皇五帝年代就存在了,以及发明者——“张良刘妹”或“田生田宝”!
当然,这些毕竟只是传说,关于苗族歌鼟的具体起源时间,到底是谁发明的,由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后人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歌鼟的盛传还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辰、沅、靖等蛮……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靖州县乡土志》中也有“歌肇鸿古,曲变竹枝,咏土风,陈占绩,声绰约,流温,旷达”的记载。
歌鼟起源的古老,渊源的流长,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美妙,由此可见一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越是有魅力的事物越是神秘莫测!苗族歌鼟究竟产生于何时,唱响于何人,并不重要,无需深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重要的是要让这一“国宝”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希望苗族同胞们都能参与进来,歌唱美好生活,把苗族歌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