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代,四川的地盘上,可谓难得有岁月静好的日子。
军阀混战,抢夺地盘,争权夺利……简直是家常便饭。
但在灌县古镇柳街这个小地方,也就是我外公家的"周家柳园",我母亲几姊妹倒是享受了很多年的平安温馨的岁月。
我外公是读过私塾的,在周家族人中也算是知识分子。他非常拘泥于传统,对古代文人总抱有由衷的敬仰,尤其对那些爱国诗人呀,文艺大家呀,异常崇敬!
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公便给她灌输的是宋代诗人汪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可惜他没有儿子,似乎人生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遗憾……故教我母亲诵读诗文时,往往还在桌子上备上崇阳酒,摇头晃脑,声情并茂,陶醉在他的世界里……
他的这个看似不雅的"雅兴",往往就是乘诵读时的间隙,悄悄地慢慢地喝上一杯,接着又开始教……啊!这就是我外公,一位爱喝崇阳酒的性情中人!也可以说上了崇阳酒瘾的乡土知识分子。
而到了我这一代,母亲教我的依然是宋代诗人汪洙的"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因此我们家也算是乡贤文化影响下的,传统知识分子教育下的"耕读人家"了。
这样的日子,捱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年又一年……柳园有酒有肉的生活,有饭有菜的小康之家,养育了我母亲几姊妹。
每逢传统农历节日,我外公他们都要按乡风习俗,在家里忙活准备一番,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对先贤的恭敬,对祖先人的缅怀和尊敬……久而久之,这些习俗已深深地印在我母亲的记忆里,如此前传后教、代代延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讲究"仪式感"!
比如,每年的农历端午节,我外公一家之前就在家里包了不少粽子,然后拿一小部分在天刚麻麻亮时,带领全家到柳园外边的河汊边,把粽子投进河水里,希望粽子顺着河水一路东下,把岷江、长江里的鱼虾喂饱,让它们不要去争食那位为了国家前途,而哀民生多艰,投江而亡的屈原屈大夫!
我母亲最记得我的外公,总是在投粽子之前,让家里人庄重肃静,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听起来就是些"之、乎、者、也"……但一开头念的好像都是"呜呼!哀哉!屈子投江……"多少年都是如此。
等到大家投完粽子之后,外公就会把随身携带的一小坛崇阳酒倒进河水里,说是请屈原喝酒,免得他老人家一个人在水里郁郁寡欢……接着,一家人跪在河汊边打躬作辑,行完了端午祭祀之礼后,便回家煮粽子吃去了……
然后,大家白天去看黑石河里划龙舟、抢鸭子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其实,从我外公一家虔诚地进行端午祭祀的礼仪上看,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种朴素的清官思想。那就是希望好官,好的文化精英们,给社会和广大黎民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最后传承给我们后代的就是——好官清官总被后人纪念,而恶官歹人总是被诅咒,此乃言传身教也。
(作者:吴烈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