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老秀才为张家一门制定了严格的家风,执行起严格的酒规纪律后,无论是张老秀才的儿子,还是堂弟"张仙遇"等,在自家和亲朋好友家里喝酒,均能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在灌县玉堂镇大青冈一带,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张家人发酒疯,喝醉酒喝滥酒的任何"龙门阵"。
随着堂弟"张仙遇",一天天长大成人,长成了一个俊后生,长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乡郎中。缘于子承父业,"张仙遇"好像从娘肚子里,就与草药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打自他两、三岁起,就经常跟在父亲身边玩耍,观察着父亲坐堂为病人摸脉时的神态,耳濡目染了父亲开方子时,口中念念有词的那些药名……久而久之,他在不经意之间也能认识了很多种中草药了,什么大黄、杜仲,车前草、陈皮、决明子、山楂等,一看便知。有时在药铺里,还想去跟抓药的师傅争当"抓抓匠",以致病人们都说张郎中家里后继有人了呀!
其实,堂弟"张仙遇"这一路走来,张老秀才夫妇在他身上下的功夫,甚至比他们自己的子女还要多。小到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大到礼仪廉耻、知识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张老秀才都得操心,都得谋划,生怕就觉得对不住逝去的堂叔堂婶儿,生怕张家的郎中家业传承,断送在自己的手里……每当他到镇上或城里,看到这两处已关门的药铺,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堂弟"张仙遇"虽然说在医药方面先天天分很足,但毕竟还是个大孩子。除了稍微简单轻微的病,能对症下药外,对于诊治疑难杂症,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想一想咱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望闻问切奥妙无穷。肯定决非"张仙遇"这样岁数的年轻后生,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医术得到炉火纯青地步的。
清王朝自洋务运动后,兴起过一阵出国潮。但当时出国真正发达的人,不是达官贵人之子弟,就是巨商大贾家的公子哥。平民百姓出国遭受的苦难则难以想象……要么他们到南洋做苦力,要么他们到美国西部淘金修铁路,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
当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当于在思想上包容了对外开放,在政治精英们的骨子里,还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美好愿望。但随着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标志着清王朝的自救行动失败。这自然引起了当时及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不断反思……
也正是在洋务运动兴起到失败的那段时间里,在内地四川成都崇州一隅的一个乡场边上,崇阳1886的酒窖大酒坊,刚刚点火不久,蒸煮酿制出光绪年代的崇阳酒,当然也才有后来,张老秀才爱不释口、心心念念的崇州地方特产"老崇阳"了。
像中国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没事也关心国家大事一样。作为偏居于成都附近100多里路远的小乡镇的一位知识分子——清末老秀才,张老秀才的视野并不封闭,他的眼光其实看得很远,他也深思过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感觉到闭关锁国政策真的有问题……然而用金银买来国外先进的军舰,依然打不赢西方洋人的坚船利炮,这样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呢?他想了许久始终也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把堂弟"张仙遇"送到国外去见见世面呢?看一看洋人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又能从洋人那里学习点什么带回来为我所用。
堂弟"张仙遇"其实也是个不安于现状的大孩子,他凭借聪慧的天资,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自学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研习了《本草纲目》等医学书籍,毕竟没有大师指点,还是显得有些囫囵吞枣……那时西医已经传到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其药效比起中医来,似乎变得立竿见影。但西医的药费很贵,一般人可医不起。
一天晚饭,张老秀才让老婆做了一桌好酒菜。与儿子和堂弟一起,边喝着崇阳酒边拉着家常。突然,张老秀才把话锋一转。说他上一次到成都去拜访他的那位曾经的"老酒友",也就是后来为他女儿保媒的大人物——高参议。
(作者:吴烈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