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名人 > 名人汇 >

苗族人“捉客”?莫怕,你来了舍不得走

2022-07-12 | 来源:儒家经济文化网
小字号

“捉客”?看到标题,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到了苗族地区就想偷偷溜走?

其实,用不着担心,恰恰是一个“捉”字,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客人的热情与尊重,让你来了不仅不想溜,而且很想留,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苗族人的“捉客”,并不是强迫的、野蛮的捆绑,而是一种好客的招待客人的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奇怪习俗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客到苗家来,龙头宴上请”,“今日好时又好日,酒开坛来歌开声”。

“龙头宴”,是苗族宴席中规格和礼仪最高的酒宴,长方形的桌子一张接一张拼接起来,蜿蜒盘旋如长龙,故称“龙头宴”。

在锹里地区的苗寨,每当有贵客到来,主人都会隆重的进行接待,主人和客人分两边坐在一字排开的长“条桌”上用餐,唱起苗族歌鼟,扯上自酿米酒,相互庆贺、祝福,在歌声和笑声里交流感情,从交流和传唱中传播文化。

这种形式的宴席,在锹里地区称之为“龙头宴”,也叫“合拢宴”,或“长桌宴”。

龙头宴流行于湘黔桂边界古“三十三锹”十余县的广大地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这种盛宴,往往在苗族人办婚丧喜事,或有重大节庆的时候用得多,基本特征是根据主客人数的多少,把几块甚至几十块长方板子拼接起来,连成一条长线,场面蔚为壮观。

龙头宴的座次非常讲究。将席首定为“龙头”,如果龙头宴设在堂屋内,靠神龛一端是“龙头”。

自古以来,严格按“右为大”的原则安排座次,即席首“龙头”由席上辈分最大、年纪最长的(或最重要的客人,如娘舅)客(右)、主(左)两人就座,其他人员则是按左主人、右宾客的原则依次列座。

龙头宴有男、女分席的习俗,就是男主人陪男宾、女主人陪女宾。只有到了宴席下半场,男女主人才可以串席交叉敬酒、唱歌。

当然,苗族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不仅在大型宴席中有龙头宴,平时家里哪怕只来了一个客人,也会有不少人作陪,同样会以龙头宴的形式待客,济济一堂,热热闹闹。

在苗家山寨,有一个最朴质的待客风俗,就是不管哪一家来了贵客,就是全寨人家的客人。寨上的老老少少,只要有空都要来陪客,喝酒吃肉、唱歌聊天,一家家的排着吃下去,开开心心好几天。

而且客人要回去了,各家各户还要派人“拉客”挽留,不肯让客人走。如果实在留不住了,就会唱起歌鼟相送,依依不舍送出几里路。

那么,苗家人为什么如此好客呢?有何来历?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苗寨的老人,他的独生女儿出嫁到另一个苗寨,几个月后,老人想女儿了,便邀请几位同辈的房族兄弟陪他去拜访亲家。

亲家自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张罗杀鸡宰鸭,准备好好的款待他们一番。

酒菜办好了,客人上座了,主人笑着说:“亲家啊,你第一次来我家,我也没什么好招待,你们随意啊!”

说完,提起筷子劝大家吃喝。

然而,奇怪的是,老人却不动碗筷,摇着头说:“你家的酒菜实在是丰盛,可惜少了一种‘香料’,不好吃。”

主人听了,以为亲家是个重口味,便连忙叫媳妇去拿花椒、香葱和大蒜来,尽量撒在各种菜盘上,然后抱歉地说:“亲家,这样可以了吧,各种香料都放了,你们再尝尝!”

老人半闭着眼睛尝了一片肉,迷了一口酒,放下筷子,慢吞吞地说:“亲家呀,你的酒肉还是没有味道啊!”

主人有点懵了,自己放了这么多香料了,怎么还是没味道呢?于是,就去请许多房族弟兄来品尝,房族弟兄们也不客气,大吃大喝起来。

主人又问:“有没有香料?有没有味道啊?”

房族弟兄们还没来得及回答,老人就在一边哈哈大笑起来,说:“有啦!有啦!‘香料’就是你请来的这些房族弟兄!亲家啊,这下可有味啦!”

满屋的人听了,不知道老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大家干瞪眼,半天没有说话。

老人笑着说:“亲家啊!我们两家既然结了亲,那就是一家人了。今天我到你家来,不是为了吃酒肉,而是为了要同你的房族弟兄见见面,认认亲,说说话,唱唱歌。你办的酒肉再多,如果不把他们请来,光是我们几个吃喝,那有什么味道呢!”

听到这里,大家才明白:所谓的“香料”,原来指的是房族弟兄啊!

于是,大家开心的喝起来、唱起来,一直热闹到三更半夜!

从那时起,苗家招待贵客时,都要请本房族的兄弟来作陪,因为人多,也为了便于主客之间相互扯酒、唱歌,便有了龙头宴。

在陪客时,房族们也会商定如何来轮流接客,以尽地主之谊。

那时,有的家里不宽裕,承办不了那么大规模的龙头宴,但是又顾及面子,不好意思不能不尽心意,所以几家一起来办,这家炒几个菜,那家凑几个菜,放在一起就摆满了桌子,美味佳肴了,这就叫“捉客”。

当然,大家凑菜捉客,也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匮乏,更多的原因是,客人的时间有限,他们不能一一到房族家里吃饭。

比如,锹里苗乡姑娘出嫁时,每当“六亲客”来接新娘,整个寨子的每家每户都要吃到,但是只有一天一晚的时间,团寨大的,就算通宵达旦都吃不完。

如此一来,几家人在一起捉客,就节约了时间,既让主人尽了意,又让客人领了情,大家都尽兴就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所以,通过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现在的捉客习俗。

关于龙头宴和捉客的来历,在苗乡侗寨还有“抢客”之说。

锹里民风古朴、热情好客,凡到一个寨子做客,来人必须家家户户都要吃到,如果哪家喊不到客人,感到特别没有面子和羞愧。因此,这里一直就流传着一种抢客的习俗,从字面来看,形象的说,也是一种捉客。

据说,在宋代,锹里有一个大寨子,常常因发生抢客而闹矛盾,争得面红耳赤,影响了邻里团结。

为解决这一问题,德高望重的寨老作出决定:每家做一道或几道菜搬到一家来,桌子不够就架板子拼起来一起请客人吃,这就是后来的龙头宴,由此也就有了捉客的待客之道。

无论是传说也好,现实也罢,捉客不仅是一场喜庆宴席、一次欢畅聚会,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一种文化的传承。

如果哪天你有时间到锹里来玩,一定要心甘情愿的被“捉”一回。

尽情去品尝龙头宴上的民族风味饮食和正宗甘醇的米酒,开心去感受数十上百人一同喝酒对歌、敬酒祝福的欢快场景,在那种把酒言欢、那种欢歌笑语、那种欢乐开怀的氛围里,你会情不自禁的不醉不归,非但不想溜,反而很想留!(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吴展团) 

(责编:李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鬼谷子“权”思想博大精深令人神往
  • 冰溪洋:门槛上的孝道传承
  • 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 写给儿子三岁生日
  • 最是甜酒年味甜
  • 没有父母陪伴的春节
  • 新年献词:这一年,很平凡
  • 妈妈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 《人性》第47章(上)
  • 医院教授身价高
热门排行
  • 1著名经济学家周德文再论重振企业家信心(2
  • 2让人放心,是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 3人生没有那么多“顺其自然”
  • 4湖北电影导演常凯把美丽留给人间
  • 5归零,是最好的心态
  • 6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个山峰很有名
  • 7相思托与轻薄雪,飞到伊人掌上无
  • 8四川遂宁防范“肺炎舆情”秩序井然
  • 9回乡下过年
  • 10“刘备招亲”世界顶级相亲地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