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名人 > 名人汇 >

难忘童年翻泥鳅

2022-09-01 | 来源:儒经网
小字号

时间真快,去年写了一篇《难忘用“戽桶”打谷子的岁月》,仿佛才过去几天,岂料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多年不做农活的我,如果不是在老家的二哥电话中说起这些天忙着打谷子,都要忘记这个事了。

或许曾经累多苦怕了的缘故,每到秋收的时候,我最不想回忆的是打谷子,最津津乐道的是翻泥鳅。因为前者太辛苦,后者很有味。

在《难忘那用“戽桶”打谷子的岁月》中,我虽已提及过翻泥鳅,今天还想再谈谈关于童年的泥鳅趣事。

现在,人们的生活普遍提高了,对于吃穿方面不再头疼。但是,在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家里却普遍较穷,一年到头难得尝几次荤。为了改善伙食,泥鳅等野味便成为了一种美食,捉泥鳅也成为了一种劳动。

实话实说,那个时候并不觉得泥鳅有多好吃,可据说如今泥鳅已经变成美味佳肴了!

许多酒店打着“原生态”的招牌,把泥鳅弄成一道特色菜,或清蒸,或油炸,或炖汤,一盘(碗)就几十上百元。毕竟,现在野生的泥鳅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嘛。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听着这首娓娓道来的《捉泥鳅》歌谣,有人可能会说,太夸张啦吧,哪里有那么多的泥鳅可抓啊?

其实,这是生活的写照。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泥鳅、鳝鱼、小鱼、小虾、螃蟹等,真的比比皆是。

乡下有一句老话:“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籽。”

因泥鳅和鳝鱼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大,就算水干涸了,也能在淤泥里生活。如果环境稍微好一点,还会大量繁殖。

所以,捉泥鳅是那个年代最常见、最常干的事。

那时,泥鳅一年四季都可以捉,特别是小孩十分乐于此。

捉泥鳅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或去溪里摸,或到水田扎,或往池塘抓,或在泥田翻,花样繁多,其乐无穷。

水渠、田沟、小溪……处处留下了我们的身影足迹和欢声笑语。

不过,在所有捉泥鳅的方式方法中,我们用的最多的还是打谷子的时节进行翻泥鳅!

翻泥鳅,顾名思义,通俗易懂,就是翻开泥巴捕捉泥鳅,最佳的时机是在秋天。

这时候,稻田里的水慢慢地枯了,小溪里的水渐渐地断了。

当稻谷成熟时,为了方便打谷子,农民事先会在稻田的四周和中间清出几条小水沟来排水,我们那里叫“放田”。

在农村,人们喜欢在稻田里养鲤鱼,这些鱼称为“禾花鱼”或“稻花鱼”。以前种田,很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很大程度上也是没有钱买),还没有打鱼机,稻田成了鲤鱼和野生泥鳅们的乐园。

但随着田水渐渐流出,它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到了小沟里。鲤鱼就被主人捉回家了,而泥鳅因会钻洞,暂时得以继续生存。

当收割稻子的时候,田里的水也慢慢排干了,所以泥鳅基本上就躲到了沟里的淤泥之中。

这时,只要把泥巴一块块地翻起,一条条的泥鳅就暴露在眼前,俗称“翻泥鳅”。

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在打谷子的同时开始翻泥鳅。因为如果翻早了怕破坏稻谷,翻迟了稻田泡了水又不好翻了。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种的田都多,大人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憩,必须趁着天气好加快速度抢收稻谷,翻泥鳅自然成为了孩子们干的活。

于是,当大人们忙着农活时,孩子们裤腿一挽,两袖一捋,便忙开了。

先选择一段估计有泥鳅的水沟,用泥巴拦住断掉水流,然后卷起一个稻草把,把沟里的水推走,就可以翻挖了。

由于沟里都是烂泥巴,并不太吃力,但得不紧不慢用两手往前翻,而且必须翻到底部。

泥鳅很滑,也很狡猾,这就是民间常用“滑得像泥鳅”来形容狡猾的人的缘由。

泥鳅的身上满是滑腻腻的黏液,手刚一碰,它就“滋溜”一下逃走了,有的还故意钻进了刚刚翻过的稀泥里,迫使心存不甘的你不得不回头重新翻。

所以,捉泥鳅是个技术活,必须眼明手快,一旦发现翻开的泥土中有泥鳅,要将食指与中指弯成老虎钳状,把泥鳅紧紧夹住,才不易让其逃脱。

最好的办法,是用双手连泥巴带泥鳅一把捧起来,放到干硬的田里,它就逃不掉了。如果带了桶子或篓子,凑到边沿,一抖一弹,泥鳅便乖乖地滑进去当了“阶下囚”。

俗话说,“泥鳅要捧,小孩服哄”。千万要记住,心急不仅仅是吃不到热豆腐,更抓不住泥鳅。

见到了泥鳅,一定不能欣喜若狂、急于求成,如果用力过猛,泥鳅反而容易从手掌里滑脱。

从小就做农活,对翻泥鳅我们也是有经验之人。半天翻几斤不是问题,运气好点的话,还可以抓到几条黄鳝。

当然,泥鳅不仅只在水沟里。因为有的稻田不太平整,田里有些低处还没完全干硬,泥鳅往往就躲在下面。

在潮湿之处,常常能够见到一个个“泥鳅孔”,照此翻挖,准能找到泥鳅。虽然翻起来费些劲,但捉起来就轻松多了,没有水,泥鳅再怎么滑,也不可能飞天遁地。

每次翻完泥鳅,一个个都成了“大花猫”,甚至是“小泥人”。

为了不挨大人骂,我们总会跑到小溪沟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赤裸裸地把身上冲洗干净,把脏衣服搓了晒干。在余晖中,嘻嘻哈哈满载而归……

曾经的农村,泥鳅就像韭菜一样,捉一茬长一茬,怎么也捉不完。如今,因为滥用农药和频繁电打,野生泥鳅几近绝迹了。

时过境迁,往事难忘。儿时轻易就能获取的泥鳅乐趣,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遗憾和奢望,当作在记忆深处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期待。

幸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我们的环境正在逐渐变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小河鱼儿游、田里泥鳅穿、夜来青蛙吵……那幅绿水青山的山水图,那种世外桃源的旧生活,又回来了。

我们依然可以重温——翻泥鳅的快乐!(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 吴展团) 

(责编:李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鬼谷子“权”思想博大精深令人神往
  • 冰溪洋:门槛上的孝道传承
  • 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 写给儿子三岁生日
  • 最是甜酒年味甜
  • 没有父母陪伴的春节
  • 新年献词:这一年,很平凡
  • 妈妈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 《人性》第47章(上)
  • 医院教授身价高
热门排行
  • 1著名经济学家周德文再论重振企业家信心(2
  • 2让人放心,是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 3人生没有那么多“顺其自然”
  • 4湖北电影导演常凯把美丽留给人间
  • 5归零,是最好的心态
  • 6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个山峰很有名
  • 7相思托与轻薄雪,飞到伊人掌上无
  • 8四川遂宁防范“肺炎舆情”秩序井然
  • 9回乡下过年
  • 10“刘备招亲”世界顶级相亲地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