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名人 > 名人汇 >

国学第六十三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23-05-21 | 来源:儒经网
小字号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曾国藩日记》

不要问自己能收获什么,而是要问自己能付出什么。

清代理学家唐鉴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备览》赠与曾国藩时,写了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非常喜欢,并将其挂于居室以自勉,后来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就曾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漱溟在写给梁培宽、梁培恕两儿的家书中也说: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并不拘泥于理学,对于宋明儒学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都有汲取。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曾国藩提出“义理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在当时中国面临西方高度物质技术文明挑战的严峻局势下,注重“经济之学”正是曾国藩要求改变现状,兴工济世,挽救危局的反映,他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促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事如同种地,没有不劳而获,唯有脚踏实地的耕耘。不管有没有收获都要耕耘,因为耕耘的过程也是一笔财富,也是生活的内容。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代表作有《曾文正公全集》《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主张儒学经世致用,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同时将理学、气学和心学兼蓄并收,在治国、治军和治家等领域均有具体应用,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他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促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式。在兴办新式学堂、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原创 林语学堂)

总编:张巧红

责编:王玲玲

播音:高洁

摄影:丁琼阳

核稿:陈慧芳

动画:浙江火小义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李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鬼谷子“权”思想博大精深令人神往
  • 冰溪洋:门槛上的孝道传承
  • 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 写给儿子三岁生日
  • 最是甜酒年味甜
  • 没有父母陪伴的春节
  • 新年献词:这一年,很平凡
  • 妈妈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 《人性》第47章(上)
  • 医院教授身价高
热门排行
  • 1著名经济学家周德文再论重振企业家信心(2
  • 2让人放心,是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 3人生没有那么多“顺其自然”
  • 4湖北电影导演常凯把美丽留给人间
  • 5归零,是最好的心态
  • 6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个山峰很有名
  • 7相思托与轻薄雪,飞到伊人掌上无
  • 8四川遂宁防范“肺炎舆情”秩序井然
  • 9回乡下过年
  • 10“刘备招亲”世界顶级相亲地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