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曾国藩日记》
不要问自己能收获什么,而是要问自己能付出什么。
清代理学家唐鉴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备览》赠与曾国藩时,写了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非常喜欢,并将其挂于居室以自勉,后来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就曾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漱溟在写给梁培宽、梁培恕两儿的家书中也说: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并不拘泥于理学,对于宋明儒学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都有汲取。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曾国藩提出“义理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在当时中国面临西方高度物质技术文明挑战的严峻局势下,注重“经济之学”正是曾国藩要求改变现状,兴工济世,挽救危局的反映,他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促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事如同种地,没有不劳而获,唯有脚踏实地的耕耘。不管有没有收获都要耕耘,因为耕耘的过程也是一笔财富,也是生活的内容。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代表作有《曾文正公全集》《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主张儒学经世致用,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同时将理学、气学和心学兼蓄并收,在治国、治军和治家等领域均有具体应用,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他强调义理与经济结合,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促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形式。在兴办新式学堂、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原创 林语学堂)
总编:张巧红
责编:王玲玲
播音:高洁
摄影:丁琼阳
核稿:陈慧芳
动画:浙江火小义科技有限公司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