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全国各地许多乡村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家小院,一出出好戏演得精彩,乡亲们看得入迷。
乡土中国的新春气息、文化脉动、生机活力,藏在了一个个接地气、聚人气的过年民俗活动里。
这其中,有个偏远的苗乡侗寨,全村外嫁的姑娘全部相约一起回娘家拜年,场面蔚为壮观,场景异常热闹,精彩纷呈的节目,独一无二的聚会,让这里充满了最具仪式感的年味,让外人无比羡慕嫉妒,并心向往之。
这个小山村,就是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妙村,这里的人既讲侗话,也会苗语,是正宗的侗族和苗族的集聚地。非常有幸,作为地妙的女婿,我也参加了本次聚会。
过年的时候,回娘家是自古以来传统的习俗,但是所有出嫁的姑娘携夫带子统一回村进行集体拜年,还是头一回。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有家人陪伴,有亲情温暖,齐聚一堂、团团圆圆,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
不过,在这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对于嫁出去的女儿来说,怎样与家人团圆才算合规合矩,又有意义呢?
因为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并不是过年想回就能回的,特别是除夕夜,她们一般都不在娘家过。
当然,既然只是习俗,就不是死规定,尤其是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城市里很多嫁出去的女儿一样在自己家过年,特别是独生女那种。
一般情况下,嫁出去的女儿与家人团聚的方式,就是在除夕夜之后,会选个日子回娘家来拜年团圆。
“年初二,穿新衣,回娘家,心欢喜”“初一崽,初二郎”。
每年正月初二,我国民间有“回娘家”的传统习俗。出嫁的女儿们往往会在这一天带上丈夫和儿女上门拜年,而且必须大张旗鼓,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以示我家的女儿回家了。
这期间,与娘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美美团聚在一起,乐享美好年味,共话相思之情。
然而,不同区域和民族之间又略有不同,要说回娘家的习俗,最有仪式感、最具人情味的,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了。
在这里,群众自发,村民做主,那一个个展现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活动,散发着乡土味、烟火气,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地妙村就是如此,这次“出嫁姑娘”回娘家拜年,其仪式感的浓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最集中的时间回家。
确切来说,苗族、侗族过年跟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在时间上并不太一致,虽然苗族有专属自己的“苗年”,侗族也过自己的“侗年”,但春节一样是他们最普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通常情况下,在春节拜年时,他们没有特别选定的时间,整个正月份都可以,不过基本上也以正月初二居多。
这一天,外嫁到各地的姑娘不用邀约,都会同天同时回家,而且还穿着银饰盛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丈夫和孩子风风光光一起回娘家。
丈夫们挑着猪肉等,姑娘们挑着鸡鸭鱼等,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还要排列整整齐齐的,浩浩荡荡开来,煞是壮观,呈现出盛大的场面。
为了顺应时代、扩大影响,让回娘家活动更有魅力、更富特色,今年地妙村还提前进行了规划和筹备,把时间安排在正月初三,姑娘们同天同时集体回家,这样就更加集中、更加热闹了,同时也便于接待,节约开支和时间,改变过去整个正月天天喊客吃饭的繁琐礼节。
其次,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
因为是集体来的,所以全村的人都早已做好准备,大家早早在村口排队等候,两边举着“欢迎地妙金花回家”“常回家看看”等横幅,还在在寨门前摆上了代表最高礼仪的拦门酒。
这时,远远的看到姑娘们下车了,人们便兴奋起来、人群也骚动起来,赶快燃放鞭炮,吹起芦笙,唱起歌鼟,迎宾现场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苗乡侗寨,姑娘喊“阿娘”,她们的丈夫叫“姑爷”。他们身着盛装,排列有序,手上拿着“爸妈我们回来啦”“身在远方,想着家乡”的旗帜,激动地来到寨门前,问好、握手、拥抱,喝了拦门酒,兴高采烈往家走。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温馨而动容,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有的甚至流着眼泪语无伦次:
“今天太感动太开心了!家里人如此重视,把欢迎仪式搞得这么隆重,真是太激动太感谢了!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记住这份情,也会常回来看看这片养育自己长大的故土”。
第三,把最精彩的节目展现。
姑娘们各自到自己家看望长辈,小聚一会后,大家就聚集在村部的操坪里嘘寒问暖,交流感情。接下来,这里要举办一场文艺汇演。
现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下午两点,活动正式开始,四位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登台主持节目。(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