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原产于中国,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今年,中央与省委一号文件均提出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对油茶扩种与低产林改造提出了量化要求。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30%。如何让中国人的油瓶子多装中国油?向森林要答案,开发“绿色油库”,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同时开拓油源,是解题思路之一。
油茶籽加工制成的山茶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0%,比备受推崇的橄榄油还高,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开拓山茶油市场,有利于优化国民食用油消费结构,践行“少吃油,吃好油”的健康膳食理念。
我国油茶产业历经多次起落,长期面临着管理粗放、单产不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难题。更重要的是,作为小品种食用油,山茶油与老百姓的“油瓶子”始终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卖油郎企盼走出“卖油难”困局。
今秋,我们走进福建油茶产区,看油茶产业如何闯难关。
“绿色油库”的沉浮
地处闽东深山的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有一个出圈的名字——“绿色油库”。
1958年,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被授予周恩来总理题词的“绿色油库”锦旗。后来,题词被刻在该村的石壁上。
油茶,向来是山区百姓的主要油脂来源。新中国成立后,粮油紧缺,茶油被列为一类物资。为此,国家鼓励南方省份垦复油茶林。1957年,墩头村的1480亩油茶林大丰收,平均亩产25.2斤茶油,创造了户均两担油的全国纪录。第二年,墩头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周恩来总理题词的“绿色油库”锦旗。
“那时,人们经营油茶林,就像种菜一样精细,不允许林下有一点杂草。”墩头村的李贵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还记得村里有不成文的规定:谁家偷砍一棵油茶树,就罚他为村民放一场电影。
李贵明的童年记忆氤氲着油茶香。
福建广泛种植的油茶树大多为“霜降籽”“立冬籽”——果实集中在霜降后至立冬时节成熟。每年这时,油农就要扛着谷箩,全家总动员上山采摘油茶果。“太早了不行,果实出油率不高;太迟了也不行,容易开裂、掉果、发霉。”李贵明说,油茶花果同期,每年秋天开花,第二年秋天才结果,民间形容这一现象为“抱子怀胎”。因此,采摘油茶果要“温柔”一些,避免误伤花朵,影响来年坐果。
油茶果采摘完下山后,需要及时晾晒。先晒三五天,等充分破壳后,将果壳与茶籽分离,再经过半个月,茶籽就能送往村里的油坊开榨了。
刚刚采收的油茶果
早期的土油坊大多建在小河边,依靠水车提供动力,采用古法榨油工艺,将经过烘烤的茶籽倒入碾盘,利用湍急的水流冲击巨大的叶轮,带动碾盘的4个铁轮转动,将茶籽充分碾碎。碾碎的茶籽装进木笼,上锅蒸熟蒸透。之后,在地上摆上圆形的竹箍,垫上干净的稻草,填入蒸好的茶籽,再用稻草包裹后,用脚踩成密实的茶饼。茶饼装入榨槽,榨油人高高举起一根撞木,精准砸向榨槽,金黄色的山茶油便汩汩流出了,剩下被吃干榨尽的油枯。那个时候还没有精炼工艺,榨出的毛油经过几日沉淀,就能作为食用油食用。
一般而言,100斤干茶籽只能榨出约25斤山茶油。油农一滴都不敢浪费。李贵明的父亲将鲜榨的茶油交售给镇上的粮站后,挑着空桶回家,还要将桶倒扣,让残留的茶油顺着桶壁一滴滴流出。积少成多,他竟收集了整整一坛20多斤茶油。40多年过去了,李贵明依然保存着这坛老茶油。在民间,外用老茶油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墩头村一直是福建油茶产业的代表产区。
20世纪70年代,墩头村开始承担全省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任务。至今仍作为全省主栽品种的“闽43”“闽48”“闽60”的母树林便位于墩头村。加上芽苗砧嫁接等技术推广应用,全省油茶种植逐渐实现规模化。在最高峰时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墩头村所在的范坑乡油茶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同期全省种植面积超400万亩。
此后,全国油茶产业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变化,经历多次起落。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山到户政策的推行,山区农民开始挖掘土地的更多潜能。经济效益更高的果树、用材树种等逐渐成为新的选择。不少油茶林或被取而代之,或陷入失管境地。
2008年,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把油茶产业发展提升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由此,全国掀起了一阵油茶投资热,各路资本纷纷进场。省林科院教授级高工李志真也于这一年开始涉足油茶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她还记得,当时投资者一哄而上,种苗需求量激增,但油茶苗至少要两年才能长到40厘米以上高度,达到出圃条件,由于缺乏储备,市面上出现了“一苗难求”的现象。
李贵明就是其中的一员。2011年,正在做药材批发生意的他,收购了20吨油茶籽,很快就销售一空。尝到甜头后,李贵明决定自己做“油老板”,成立了福建泊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拥有油茶基地3000多亩。
但他很快发现,油茶这门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
走出低产困境
在李贵明的印象中,油茶耐瘠薄、耐干旱,是很容易养活的树种。但成为“油老板”后,他才意识到,向森林要油脂,不是一件易事——不少油茶林,每亩只能产10来斤山茶油。
省林业局的数据印证了他的说法。截至2022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247.6万亩,产油2.4万吨,分列全国第7、第8位,平均每亩产油仅8.23公斤。要知道,选育于20世纪70年代的福建三大当家品种“闽43”“闽46”“闽60”,理论产油能力都在每亩35公斤以上。目前,福建全省超过一半油茶林为低产林。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