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侯桐口国有林场的油茶良种育苗基地
“低产的背后,是粗放管理。”福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陈长义说,所谓“七月锄金,八月锄银”“一年荒,两年黄,三年见阎王”的说法,强调的正是精耕细作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是,许多油农疏于管理,使油茶林陷入“人种天养”的境地。
改造低产林,是破解“产油难”的关键一招。根据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福建应在3年时间里,完成51.7万亩低改任务。
“我们因地制宜,制定低改方案。”陈长义说,对林相破碎、树龄过大的油茶林更新替换,栽植新苗;对品种产量表现不佳的油茶林,通过高接换冠,栽植良种新苗;对于管理粗放、基础设施条件差的油茶林,强化施肥、修剪措施,完善设施配套。
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满山遍野的油茶树
低产林改造,良种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省林科院等单位已系统开展良种选育,目前,全省审定的油茶品种共16个,此外还引进了一批优异品种示范种植。
不久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技术团队带着一批接穗熟练工来到范坑乡,为当地油农示范通过高接换冠,改造低产油茶林。此次引进的是该团队选育的4个全国主推品种:“华硕”“华鑫”“华金”“湘林210”。它们的理论产油能力都能达到每亩近百斤的水平。
但光有好品种还不够,难点在于如何发挥出品种高产潜力。
“一方面需要科学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合理配置品种。”李志真说,油茶属于异花授粉植物,靠虫媒授粉。同品种之间授粉,坐果率反而不如不同品种之间交叉授粉。因此,生产上更提倡不同品种搭配种植。但什么样的品种组合,花期正好相遇,亲和力高,又能实现理想的坐果率呢?目前,李志真所在的科研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积累试验数据,以指导生产。
福建省油茶产业协会会长、福建沈朗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凤翔则认为,选择品种时,还应考虑熟期配套。目前,福建主栽的油茶品种大多集中在立冬前后进入盛果期,留给油农的采收时间有限。由于山区劳动力普遍紧张,容易发生采收不及时情况,导致“丢果”,造成浪费。因此,他建议选育和引种不同季节挂果的品种,搭配种植,通过早中晚熟期配套,实现油茶鲜果错峰上市。
“大小年”现象,制约着油茶稳产。和一般果树相比,油茶“大小年”分化更为悬殊——小年产量甚至仅为大年时的十分之一,且大小年不规律出现。摸清“大小年”内在规律,通过人为干预平抑丰歉之别,实现高产稳产,是目前油茶研究的一大课题。
机械化程度低,尤其是采收环节高度依赖人工,是油茶产业的又一短板。李志真在调研中发现,在有些地方,采摘一斤油茶果的人力成本约0.4元。按照20斤鲜果出一斤油计算,生产一斤茶油,光采摘成本就要8元。
机械化是破题之道。但在丘陵山区,发展机械化存在天然短板,油茶产业又有其特殊性。油茶树花果同期,采收时难以避免伤及花朵,加上树形多变,果柄短,种植地又多山坡陡壁,研发专用型采收机械难度极大。
去年,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问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油茶采收机械研发”揭榜挂帅项目。一批代表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相继问世。比如,一些机械通过震动树体,让油茶果自动脱落,再通过收集装置集果,但其实用性还有待检验。此外,已经在福建果茶园广泛应用的轨道运输机,近年来也在部分油茶林推广,解决了肥料上山与油茶果下山难题。
求解“卖油难”
记者在油茶产区走访时发现,油农面临的担忧是:产量上来了,油卖不动怎么办?
尽管山茶油是公认的健康好油,但其市场认知度既比不上主流草本食用油,也比不上木本食用油中的橄榄油,属于小品种食用油。行业内有“油茶不过江”的说法,说的就是油茶主产区和茶油消费市场,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对其知之甚少,鲜有消费习惯。胡凤翔还记得,第一年带着油茶产品到厦门参加投洽会时,外地客商问他:“油茶是什么?茶叶也能榨油吗?”
即便是在主产省份,山茶油的市场也很难开拓。原因很简单——贵。目前,工厂化生产的精炼山茶油,市场零售价普遍接近每斤100元,是大豆油、花生油等大宗植物油的数倍。因此,在替代品众多的情况下,山茶油虽然具有品质上的优势,也很难进入日常家庭消费场景。
油价贵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
“油茶生长周期十分缓慢,通常5年才能挂果投产,8年以上才到盛产期。”李志真说,这也就意味着,前8年只有投入,少有产出。造林阶段,购买苗木、整地开垦、挖穴下基肥,每亩成本少说2000元。如果是高标准油茶林,还要修机耕道、建蓄水池、铺设喷滴灌管道等,成本翻番还不止。到了抚育阶段,割灌除草、修枝剪叶、水肥管理,每亩每年差不多要500元。
破解生产端与市场端的矛盾,一方面要倡导适度规模化种植、推进机械化生产,在节本增效中把油价“打”下来;另一方面,要明确市场定位,以山茶油的功能性为卖点,开拓差异化市场。
大约10年前,山茶油的销路要顺畅得多。“现代研究证实,山茶油具有抗炎抑菌、保护心血管、预防三高等功效。”胡凤翔说,过去山茶油在市场营销中主打保健功效,主攻礼品市场,“虽然价格高,但是消费者容易接受”。
之后,由于政策原因,礼品市场有所萎缩。加上食品安全法出台,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山茶油市场更受限。尽管多方呼吁,但作为普通食品,山茶油并未被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这也就意味着,其在市场营销中不得声称保健功效。失去了“保健”光环后,卖油郎,卖油更难了。
在业者看来,尽管政策大力扶持,但现阶段油茶产业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表现出了较明显的政策依附性——扶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劲头足;扶持力度小,产业发展随之消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油茶产业经历了“三起三落”,每一次起落都与当时的政策变化有关。
让油农看得到效益,才能真正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作为省油茶产业协会会长,胡凤翔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推介山茶油的机会。在受访时,他提到最多的也是“东方橄榄油”的优点。在他看来,作为小品种食用油,山茶油要真正进入千家万户,需要更广泛的市场教育,培育茶油消费习惯。这也是油茶主产区的政策发力方向。胡凤翔所在的尤溪县,现有油茶林面积达27.3万亩,是全省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域。该县开办油茶博物馆,开发油茶宴,试水电商直播,并连续多年举办油茶文化节,不遗余力宣传油茶文化。
寻找“领头羊”
油茶生产分散于广袤森林,涉及千家万户。如何把分散的油农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应对风险挑战?龙头企业带动,不可或缺。
2006年,返乡创业者卢玉胜回到老家永泰县西安村,承包3100亩油茶林。此后,他发起成立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村民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按入股比例分配收益;不入股的村民,合作社吸纳他们帮着种植管理,按时结算工钱。合作社为成员免费提供油茶苗木,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果实收成了,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按保底价收购。
油茶硕果
在西安村,油茶果成了致富果。为开拓茶油销路,卢玉胜带着油农闯市场。他借鉴各地“领一亩田”的做法,让城里人“认领一亩油茶”——每年交1万元的认购费,合作社每个月寄回8斤茶油,年底再寄16斤茶油,并且每年返还价值5000元的货品。同时,合作社给油茶林装上探头,认领者通过手机就可以观察油茶生长的全过程,监督油茶的生产。
在卢玉胜的规划中,油茶不仅仅是油茶,而是乡村的“引流”利器。
“如果每个认购者每年都能到一次西安村,就有了一大批旅客到村里吃些土鸡土鸭、新鲜蔬菜,回去时再把后备厢装满,就可以带动其他乡村产业的发展。”目前,西安村已发展了中草药、稻花鱼、稻香鸭、油茶鸡等“土特产”。同时,他正计划以3100亩油茶园为依托,将西安村建设成油茶旅游特色小镇。
然而,成长中的油茶产业,小、散、弱仍是主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全国共15个省份发展油茶,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登记备案的油茶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而年产值不到1亿元的企业,在行业中就属于头部企业,可排到前五。由此可见,油茶行业集中度不够,急需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优化是其中一条路径。目前,尤溪正在对接央企资源,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希望能够在几年内培育一家油茶领域的上市企业。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才能“跳出油茶发展油茶”,拓展山茶油消费场景,延伸油茶产业链条。
目前,沈郎公司的产品线除了食用油,还包括油茶综合利用后开发的护肤品、日化产品、口服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其中,一款基于鲜果鲜榨工艺开发的口服茶油,已显现爆款单品趋势,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
“近年来,我们支持引导油茶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出精油皂、沐浴露、洗发露、茶枯洗发液、精油、面膜等日化用品,口服茶油、口服胶囊、茶油饼干、月子金等茶籽壳及茶[~公式~]的综合利用等健康食品,推动产品多样化。”尤溪县林业局油茶产业工作站站长周锦辉说,当地还实施“油茶+”三产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富有创意并具有地域特色的油茶生产工业旅游项目。
这背后,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思路的转变:让一产“接二连三”,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中实现破题。
“油茶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要坚持‘以二促一带三’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油茶产业转型升级。”胡凤翔说,目前对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更集中在油茶育苗、种植、抚育等一产方面,对加工工艺、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互联网推广等暂无相关扶持政策。他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在二产、三产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