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选料除了看重季节,还对海拔和山势有严格要求。茶叶生长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山势,如山的阴面或阳面,其口感和功能具有较大差异。蒋维明对雅安蒙顶山和汶川映秀镇、水磨镇、漩口镇等地的大小茶园逐一走访调查,记录环境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收购茶叶时,依据档案分类标记存放。
蒋维明存放茶叶的地方很特别。映秀非遗文创园中有一座高耸的藏羌式碉楼,是映秀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建筑。“茶叶需经存放进入慢氧化过程,碉楼的构造使之成为难得的发酵茶醇化干仓,是存放散料和茶砖的宝地。”蒋维明说,碉楼有7层高,每层有4个窗户,不仅透气性好,还有茶叶慢氧化需要的漫射光;碉楼里的壁板和存放架由实木制成,可以起到自然调节湿度的作用。
在碉楼里,蒋维明指着一排排整齐存放的茶叶筐说:“这里面装的是散料,用来做茶的拼配。”茶叶筐上都有标牌,蒋维明称之为茶叶散料的“身份证”,便于精准选料、精确拼配。
每次拼配茶料,蒋维明先开具配方,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收购的散茶按比例进行搭配,混合、搅拌后进入蒸茶环节。
“蒸茶火要旺,高温快速蒸透。”蒋维明站在蒸茶灶前,70厘米高的圆形木蒸笼热气升腾,灶里的柴火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他的脸庞。
接下来进入紧压环节。蒋维明带着徒弟将蒸好的茶料放进方形木制模具,不断用木槌敲击,压出茶砖。
边茶制作工艺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叫烘焙。传统的烘焙笼犹如腰鼓形背篓,蒋维明经过摸索、试验,把烘焙笼改成细腰瘦高形,这样火力比较均匀,能够提高烘焙效力。
多年来,蒋维明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制茶工艺进行改进、创新。他利用超高温蒸汽发生设备,将蒸茶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为30秒,最大限度减少蒸制过程中茶叶营养和味道的损失。在茶叶紧压环节,用食品级和医用级的不锈钢材料替换传统的木器、石器等,既便于清洁,又能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达到国际标准。
助力乡村振兴
蒋维明说:“非遗传习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带出一批人才。”
蒋维明带领的非遗传习团队中有当地村民,也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马德建是映秀镇渔子溪村的村民,22岁进入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已经干了8年,熟练掌握了拼配、发酵、蒸制、烘焙等西路边茶制作工艺,又在蒋维明的指导下学会了以高科技、数字化设备完成制茶流程。
刘渠波是四川达州渠县人,在蒙顶山认识了蒋维明,跟随他学习炒茶制茶已有15年,如今已成为阿坝州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蒋维明带领团队不断拓宽非遗传承的路子,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开发的传统手工贡茶制作技艺、羌族传统金银花茶手工制作技艺、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被评为县级非遗项目。
“制茶非遗项目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映秀镇黄家院村村民小组长邹开元笑着说。黄家院村位于映秀高半山区,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山上不仅有老茶树,还长满金银花。蒋维明进村调研时,发现此地的金银花花蕊长度几乎是其他地方金银花的两倍,是制作金银花茶的上乘原料。蒋维明动员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指导他们科学种植、生产。近年来,黄家院村茶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全村共几十户人家,去年种茶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走进映秀镇一碗水村、漩口镇核桃坪村、震源新村,放眼望去,茶园在青山间星罗棋布。震源新村曾是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点,如今满目青翠、满眼生机,茶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水磨镇牛塘沟村曾是蒋维明收购茶料的地方,2019年,村民们打算自主发展制茶业,在乡村振兴中蹚出一条新路子。蒋维明应邀走进牛塘沟村,热心传授西路边茶制作技艺。今年4月,他还到牛塘沟村开设的茶叶销售店讲课,从茶叶的陈列方式、货柜的摆放方式到品茶座位的方向等,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蒋维明说:“虽然少了个茶叶供应大户,却多了个传承西路边茶的伙伴,我高兴!”
如今,西路边茶已经享誉八方。除了供给川西高原,还销往北京、成都、重庆、香港等地,外地销量占总销量的68%。
2017年5月,蒋维明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美国嘉年华集团合作举办的“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作了“熊猫故乡的茶”主旨演讲,介绍中国茶文化,他带去的黑茶、黄茶、金银花茶等茶产品赢得众多国际友人青睐。
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已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吸引了多个国际青年组织、文化交流代表团等前来访问。蒋维明还多次出国参加茶文化论坛。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蒋维明“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称号。
蒋维明说,希望以后能在金字塔、卢浮宫等世界著名文旅景点附近打造茶文化体验中心,让更多外国游客领略西路边茶的魅力。(作者:刘裕国)
本文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专家董进智,特别推荐!
四川天路川商走世界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川商走世界组委会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