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铭说,该中心是全市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微型种薯生产基地。中心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2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3000吨、良种3万吨的能力,已建成1300平方米的马铃薯科技专家大院、3500平方米的组织培养大楼、4万平方米的温网室、12000立方米的种薯储藏库和300平方米的马铃薯专业展览馆。同时,这里还是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国家马铃薯种薯标准化项目示范区,中国—比利时马铃薯工程中心(巫溪)也挂牌于此。
2 上世纪70年代攻关种薯脱毒技术
巫溪县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攻关马铃薯脱毒技术,也是我市最早独立开发脱毒马铃薯良种的基地县。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陈永春介绍,马铃薯是巫溪县传统农作物,曾是当地山区农民普遍种植的“救命粮”。但马铃薯有个特性,自身带有的病毒会通过种薯传到下一代。在以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的山区,农民多将当年收获的马铃薯作为次年的种薯使用,使病毒不断侵染和积累,从而导致品种退化和严重减产。
陈永春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过去,当地老百姓解决品种退化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利用海拔高差将高山洋芋移到低山进行梯级换种,二是直接从外地调运种薯。但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每亩地使用种薯量在100—120公斤,以一家农户种10亩马铃薯计算,仅种薯就需要1000多公斤,无论是梯级换种还是外地调运,费用都相当高。因此,解决种薯问题成为当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关键。
到上世纪70年代,巫溪县由于马铃薯品种退化导致的减产问题已相当严重,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着手攻关马铃薯脱毒技术,探索通过清除种薯内病毒的方式,来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
当时采用的方式相当原始。农技人员将马铃薯种薯培育到发芽后,用剪刀剪下芽尖的前端部分,再将剪下的芽尖移栽到土里来培育脱毒种薯。但这种方法一是耗时耗力,二是成活率不高,三是剪下的芽尖在培育过程中仍然有可能染上病毒。
记者 龙丹梅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隆昌豆杆、酱油)工艺及标准制定人、国家高级食品安全师、中国豆制品•山古坊品牌创始人郑兴明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