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几乎每一次重大风口,温州总能先人一步、快人一筹。一次次成功实践,都在证明一件事:“八八战略”的分量有多重。
对温州来说,它的分量中,“经济体制变革”的占比尤为突出。换言之,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座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
探究此中原因,温州“99999”的民营经济优势似是答案。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最大特色,以改革之变、创新之活,为城市发展“开疆拓土”,激活市场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改革之活
说到改革,温州是一座无法绕开的城市。
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这一点,从温州全面突破体制机制,以改革红利引爆社会财富增长,便可窥见一斑。
作为温州无数改革奇迹的代名词,“温州模式”化作最大的创新动力和闯荡精神,不断破除旧体制束缚,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重新审视“破茧”过程,成功背后是温州在顶层设计上一以贯之的理念:搞活。
以金融综合改革为例。2011年,温州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通过盘根错节的担保链传递,引发民间金融风波在局部地区发生。
危难之际,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喜讯,让温州迎来转机,一系列战略性大手笔就此铺开——
2012年4月,全国首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在温州挂牌成立;
2013年10月,温州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
2015年10月,“应急转贷金”为大批“续贷难”企业雪中送炭;
2019年,省政府通过《关于同意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实施方案》;
2020年,首贷、无还本续贷等具有温州首创元素的金融服务举措,在全国两会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这让我们意识到,银行与企业只有紧紧绑在一起,才能抵御更大的风浪。”曾经在小微企业密布的乐清当过浦发银行柳市支行行长的金朝洲感叹道。
在诸多改革中,龙港,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当时的龙港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连一家像样的理发店都没有,完全是一张白纸。”
“今天的龙港,即便到了深夜,整个城市还时常沉浸在忙碌的活力之中,用‘通宵达旦’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这两段话,分别出自龙港建镇初始的主要推动者、时任镇委书记陈定模和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
两位书记跨越38年历史两端的对话,印证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为龙港带来的巨大蜕变。
“接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任务后,我真是两眼一抹黑。人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连石头都没有。”改革之初, 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原副局长郑君主要负责“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他坦言改革是个新鲜事物,但过程却迷茫又痛苦。
面对改革阵痛,龙港破釜沉舟,将31个领域2681项执法事项集中划转至综合行政执法局,构建了“领域划转最广泛、事项划转最充分、队伍整合最精简”的执法架构。
“活”字,也是温州探路“两个健康”的应有之义。
2018年,温州成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的全国首片改革“试验田”。
面对企业有苦难言、惠企政策政府一头热、企业家社会地位低等营商环境典型问题,温州到底怎么改?
实施全国首部关于“两个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全国首个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全国首创“两个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也许一个个“全国首次”,还不够直观。那么,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瑶用“帮企云”通了企业门前一条路、藤桥食品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汪建兵在惠企政策“直通车”中申领奖励、商务部门干部亲自带着外贸企业出海抢单,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了。
实践证明,拥有巨大张力的改革创新,多角度、高维度完善温州体制机制,推动温州发展步入“自信、自觉、自省”的良性循环。
温商之活
当温州诸多领域因改革而萌生先行先试的枝芽,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也开始书写在外界看来“不可能”的奇迹。
细说这些奇迹,就必会提到“四千精神”——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短短24个字,浓缩了老一辈温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魄力。
时代催生的精神力量,在今天看来,其背后深藏寓意,那是温州经营主体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特质。如果归结成一个词就是:活络。
温州个体工商户身上,有“活络”。
当章华妹领到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后,温州改变了:从解放北路到五马街,再到百里坊,小商铺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繁茂起来。
“那时解放街真的什么都有,除了米店、面店、布料店,还有专门卖捕鱼工具的商店,也有可以看西洋镜的神奇小店。”说起家门口的解放街,市民周富妹直言“店铺多到看都看不过来”。
温州大企业身上,有“活络”。
九十年代,乐清柳市镇原本多如牛毛的电器厂,因产品质量问题倒下大批,“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却凭着过硬的质量,一直屹立不倒。而这就是德力西的前身。
1992年,温商胡成中创办了德力西。此后30余年间,德力西与电气巨头施耐德合资,以迅雷之势占领市场,连续21年登上中国企业500强。
重新定义中国低压电气格局,德力西靠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很早就在考虑全国布局,不仅要去抢占全国市场,还要去抢占国际市场。走出去才发现,天有那么大。”当胡成中看到德国的施耐德工厂,厂房面积不及德力西的十分之一,385名工人却能生产5500多种产品时,大为震惊。“这种冲击,让我们开始大手笔投入技改和智能化改造,尽全力去打造世界一流的‘灯塔工厂’。”
新一代温州创业人身上,有“活络”。
90后温籍“学霸”周元凯暂停博士学业,带着清一色的“温州合伙人”,推广由温州人设计的智能家居产品——minik智能微插。这个售价39元的小玩意,却在嫁接互联网后,在淘宝众筹上线46天里,吸引了35万人参与,众筹金额超2100万元。
“我们就像小蚂蚁,虽然力量小,但是创意多。”头脑活络的唐展凡,带着几个小伙伴,在瓯海的温州首家免费创客空间里日夜忙活,就为了给温州众多制造业企业找到一条解决仓储自动找物的新途径。
先人一步,可能会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在温州,勇于“吃螃蟹”的经营主体,正凭着另辟蹊径的胆气,写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传奇故事。传奇延续,“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徐徐走近。
机制之活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培育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无疑释放两大信号:一是转型升级,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谋大引强,以新产业抢滩占先。
但无论何种,都需要用创新的模式破壁重生,实现“无中生有”“有中做优”。
这一转变,从温州不断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增长极中便可初见端倪——
从时隔两年半后重启温州马拉松,到温州奥体中心上演中超球队对决,再到中国篮球发展联赛(龙港站)沸腾全场,刷爆温州朋友圈的体育热点,无不告诉我们:赛事经济已经到来。
所谓赛事经济,就是流量经济。简言之,就是以赛事流量撬动投资消费增量,把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借承办亚运会重大赛事的势,今年温州将申办或组织约100场国内国际体育赛事。
百场赛事,谋的是赛,兴的是业。温州是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唯一试点城市,在率先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中,一种新产物呼之欲出: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赛事IP和“体育+”业态。
同样与“温马”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Rock town星巢秘境音乐节。
4月15日、16日连续两晚,上万人共赴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狂欢,热情的声浪响彻旷野与夜空。
就在这期间,楠溪江风景旅游区附近88%民宿售空,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附近8公里内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另一边,“楠溪江Rock town音乐节”词条迅速蹿上微博、小红书、抖音热搜,全网阅读量突破3亿次。
由此可见,这场音乐节为温州带来经济和口碑双丰收。“音乐已经是我们永嘉最时尚、最浪漫、最高人气的文旅IP。” 市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戴春光说。
相较于“小音符”成就“大产业”,“地瓜经济”则用另一种方式反哺家乡经济。
4月的马鲁古海,湛蓝得与天空连成一片。从海上静卧的印尼“大K岛”“小K岛”上传出多条消息——
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分别与印尼青山工业园、纬达贝工业园签署园区合作框架协议;
纬达贝工业园的嘉曼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浙江伟明盛青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跨越千里的牵手,意味着“千年商港”再次把地瓜藤蔓延伸向南洋,用更多回流的养分补给家乡的块茎:嘉曼新能源将每年提供园区产出的4万吨高冰镍,反哺位于龙湾区的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项目。
镜头转向越南龙江工业园,这座从菠萝地里“长”出来的现代化园区,在去年创下89亿美元的工业产值。“是时候回报家乡了,我想在平阳再造一个国际工业园。”这些年,龙江工业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越南)董事长翁明照的这个愿望越来越浓烈。
而眼下,为了温州发展而“燃”的,不仅有遍布全球各地的温商,更有牵挂这座幸福之城的每一个人。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温州何以在重要风口先人一步?
经济变革中的“活”奥义
记者 叶凝碧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