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始建于清朝的苏州市姑苏区梵门桥弄吴宅,启动征收房屋评估程序。迁出其中居民后,江苏省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根据城市更新的有关精神,对其先保护修缮实现老宅更新,然后优选业态谋求活化利用。
作为历史遗存建筑,散落在姑苏城内外的历代名人宅第、私家园林,蕴藏着城市古老文脉和建筑艺术的基因密码。岁月流逝,部分老宅年久失修,门庭冷落。
资金、产权等横亘在老宅保护途中的“拦路虎”,并没有难住当地政府和对传统文化独具情怀的民间人士,苏州形成了多主体修缮保护历史古建的格局。多方力量参与老宅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为后人留住了古城记忆,再现江南文化的风雅。
一座明代老宅的起死回生
姑苏城内的老宅大多隐于闹市,太湖东西山的老宅则深藏在古村落里。靠山面水的东山镇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内阁重臣王鏊的故里,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30多处。
会老堂在陆巷古村的明清建筑中属于中等规模。大门朝东,石库门上阳刻着“会老堂”三字,淳朴不张扬。跨过一扇将军门,别有洞天的院落豁然出现在眼前。驻足在戏台与小轩之间的回廊下,庭院深深的感觉油然而生。
2003年夏天,来自上海的邢伟英与会老堂初次相遇时,其主楼建筑整体向东南倾斜,屋顶飞鸟盘旋,地板腐朽不堪。
修复一座行将坍塌的明代老宅,这桩工程何其艰难。2003年秋天,邢伟英走进吴中区房管局复印会老堂的建筑结构图纸,邀请苏州市的古建保护专家勘察、把关修复细节。太湖古建筑勘察设计院遵循“修旧如旧”的宗旨,为会老堂制定了修复方案,列出19项修复重点。
抢救性修复用了3年。2006年,由会老堂改造成的一座精品古董酒店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实地考察会老堂后,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感叹,在千年古镇的原址上,一座古建筑得到如此原汁原味地修复,实属不易。
会老堂无疑是老宅新生的典范,是民间资本介入老宅保护的成功案例。然而,古建筑保护修复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介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建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资本看重的是回报,产权和收益必须明确,而古建筑具有文物的价值,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首要任务。
“在产权和收益的背后,更多体现的应该是责任和义务。”邢伟英认为。作为一家精品酒店,总会先要考虑经济效益,邢伟英却要求把会老堂的入住率控制在25%左右。她把上海的老洋房卖了,用于会老堂的抢救性修复,酒店目前的销售收入与运营开支达到基本平衡。
“民间资本介入古建筑保护,基本都是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士。”东山镇古村办主任邵海荣说,不是出于喜爱,坚持不下去。
会老堂所在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有古建筑300余处。在2020年12月江苏省首次公布的365组传统建筑群中,东山共有27处上榜。这些古建筑既是地方的资源,也是甜蜜的“负担”。2006年起,吴中区财政设立每年300万元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奖励资金,自2016年调整为1500万元,对实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贷款贴息和补助奖励。截至2020年年底,奖励补助100余个维修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亿元。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