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庆荣(四川成都)
一
中坝酱油,川菜味魂。
相传,夏朝时(公元前2100-1600年),杜康的儿子黑塔学习造酒,酿醋。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酱油已经成为民间普遍喜爱的调味品。
道光初年,江油(中坝镇)著名的酱香园(后改为清香园)园主之子韩铣中举。韩铣赴京谢恩之际,携家酿酱油极品为贡。御厨用清香园酱油贡品御膳,道光皇帝品之不由叫绝。欣喜之余,道光挥毫赐名“中坝酱油”。中坝酱油由此得名,并被指名为贡品,其时一八二八年。
其后,清香园后人对其产品精益求精。以本地传统酿造技艺为依据,加入张家口以外的磨茹作为重要配料(因其产于张家口外,故称口磨)。
口磨营养功能全面且优质,虽价格高昂亦不以其它菌类代用。
由此, “清香园中坝酱油”成为“中国川菜十佳调味品”“之唯一酱油产品。
二
中坝酱油的第一代技艺传人冯道人(1803-1898)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让健康代代相传”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过六代传人今天仍然秉承不变。
让幸福有你有我有他,让生活有滋有味有“中坝”。
今天,走在“中国酱文化博览园”内,中坝酱油的成长经历和辉煌成就展现在眼前。
贡品酱缸——清香园传家宝。此缸生产的酱油只用来馈赠贵宾,不上市销售。
经历长久的年代后,贡品酱缸已经不适应制作酱油。清香园后人便将它珍藏于酱园中并加以保护,以纪念它的光辉历史。
张公井——展示了传统工艺中清香园采用地下30米以下的泉水制造口蘑酱油产品时的用水讲究。
古法手工酱油制作,采用黒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亿万年前形成的无污染井盐,张家口外的野生蘑菇。从中坝酱油的选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生产出来的酱油品质优异,人见人爱。
清香园内,数百口酱缸静静地躺在地上日晒夜露。里面的酱油发酵需要180天以上。
“聚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的酵造精髓,使中坝酱油远近闻名。
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生活必须品的称谓来源于中国七大姓氏。这七大姓氏分布在全国各地,打酱油又是日常生活所需。酱姓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语。
买酱油为什么叫做打酱油,因为在酱油制作过程中对大豆要进行挤压(打),以便于除去杂质。
酱油品种很多,非中坝酱油不买,是对中坝酱油品质的肯定和赞扬。 今天,打酱油并不是一定要走到中坝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全国各地,全川各地,中坝酱油处处有售。一时断货,在网上购买也很方便。
我在中坝打酱油,不仅仅是打酱油,而是在回味中国几千年的酱文化历史,用实际行动来发扬酱文化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和保障民众健康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在中坝打酱油,不仅是一个中坝居民的爱好和宣传,还是一点保护。有时,朋友相约去打牌或者钓鱼自己不想去,就会在电话里说:我在中坝打酱油。
作者简介:谭庆荣,男,1952年出生。成都量具刃具厂初六八级,下过乡,国有企业破产失业工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