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朱钢,已成长为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给水排水)兼设计一院院长、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深邃排水系统的研究。而在各项研究的规划布局中,三环路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它将为成都市韧性城市建设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管网,更能体现出这种前瞻性的规划,还有最初兴建时,三环路内外两侧各留出的50米宽绿带。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建筑院院长段瑜曾承担2016年至2018年三环路扩能改造工程中的景观功能提升工作。段瑜告诉记者,他曾沿全线仔细考察了绿带的现实状况。50米虽宽,但建设之初的三环路,功能仅限于向内向外进行道路交通转换,尚未触及景观化、慢行友好等概念。因而两侧各50米宽的绿带仅以“隔离带”作为功能用途,种植了杨树。十多年过去,小杨树长成大杨树,植物“野蛮生长”形成了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在改造时期,三环路周边已处处是居住区、商业区,人们对三环路的景观、绿化、慢行,可参与度的关注越来越高”,这就让“沉睡”状态的绿带亟待被唤醒。
“如果当年没有规划出那么宽的绿带,后来的景观打造也就无从下手”,段瑜说,两侧各50米的绿带,无论宽度、面积,在当时的规划中都实属超前。
如何提升?改造团队采取了“保大树、移小树、去病树、清杂灌、植草坪、添花彩、齐设施”的打造方法,在保留原有特色杨树林景观的同时,改善采光条件和地面情况,为铺设步道营造空间。一方面,原来杂乱的林带变成了通透林带;另一方面,居民区的乔木密度也得到增加。景观上增设了大量开花乔木之后,从前单一的绿色也变得层次丰富、颜色分明。
伴随三环路扩能改造,102公里的熊猫绿道被打造出炉。景观之外,三环路的交通也从车参与,进阶为人亦可参与,形成“轨道+公交+自行车+行人”的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公交、102公里自行车道、120公里人行步道与周边数十条社区绿道互联互通,与数十个地铁站接驳转换。、、三环路的功能与风貌,还会不断进化与完善。段瑜说,跟随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出行习惯、生活理念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对这条51公里长的三环路,也会不断生出新的需求点。
比如慢行系统和绿道游园上的运动设施,曾经人们喜欢羽毛球、乒乓球,如今大家也喜欢飞盘、滑板。“所以未来一定是一个持续动态进化的过程”,他说,需求会变,路就会跟着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