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城市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在成都这座经济总量达2万亿、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它动能澎湃。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从产业发展基础看。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17年,中科芯未来微电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落户双流成都芯谷。“落户以来我们搬了三次家,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新变化。”说起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诸多变化,中科芯未来项目经理朱音璇如数家珍,现在足不出“谷”便能通联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同业。成都芯谷也与入驻企业一起快速成长,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入选“成都软件20年影响力产业园区”,目标直指打造“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
再从科技创新资源看。成都拥有65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8所、居全国城市第4)、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9952家和8153家。
在去年底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2个来自成都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在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彰显成都科技创新实力。
成都群贤南街100号,地处兴隆湖东北角,是“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办公地。群贤街群贤荟聚,在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附近,既有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朋友圈”,也有独角兽岛及一批明星科技企业,创新“乘数”效应尽显。
第三从要素成本优势看。今年8月,世邦魏理仕(CBRE)以成都、上海、深圳等国内15个制造业头部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比综合用地、用工、用能、物流指标,进行产业发展成本对比分析。结果分析,作为企业迁移的核心考虑要素之一,成都的产业发展成本在15城中位于第三梯队,即成本要素较低。
在更为具体的层面,成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更得到充足支撑。通过中欧班列等构建空铁联运体系,物流成本降低约15%、时效缩短约70%;人才总量587.6万,制造业用工成本较低。
成都制造强市的机遇
从区域竞争角度来看,制造业是大城崛起的基础支撑,建设制造强市就是“市之大事”。在业已启动的这一重大战略中,究竟有哪些机遇可为成都制造强市建设提供巨大助力?
第一问,实际已有答案。在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就国家制造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成都市在此战略中应有的担当和作为,为成都进行解读指导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屈贤明委员直截了当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成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已在成渝两地形成一系列落地见效的建设成果。
成渝创新推动公积金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探索公积金“一体化”发展,信息共享、双轨并行、互认互贷、政策协同;成渝跨境公路运输平台步入发展快车道,已累计开行跨境公路班车2000余班次,发运货值超过26亿元……上个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功入选,成为继成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群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1—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已有157个开工,完成投资1889.5亿元,为年度计划值的103%。从投资金额来看,前10个月完成846.1亿元投资的现代产业居于领先位置,年度投资完成率已达116.2%。
再问如何抢抓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遇,助力成都制造强市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趋势和要求。”18日的大会明确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型工业化内涵和逻辑深刻调整。其中,需要更加注重绿色转型,推动用地集约节约、生产性流通体系改善、生产用能清洁化替代、生产方式低碳化改造,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创新实践,给这座城市带来更漂亮的景、更“安逸”的宜居宜业环境、更智慧的治理体系,同时也催生了海量的产业新机遇。
捷普集团中国西区营运副总裁张锦鑫说,“捷普进入成都已经有8年时间,不管是产业环境还是营商环境等各方面,成都给我们的感觉都很不错,而且不断在进化,与沿海城市很接轨。作为企业,捷普感谢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积极作为。”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成都。2021年,成都净增高新企业1701家,总量达78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14家,数量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产业生态“建圈”,重点产业“强链”——成都建圈强链战略,是三“问”中最后关键一“问”。坚定不移推动建圈强链,突出重点靶向发力,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成都目标明确,具体怎么做?
大会指明具体路径五个“聚焦”。要聚焦“强主体”,引优育强促进产业夯基固本。聚焦“强创新”,协同转化服务产业发展所需。聚焦“强空间”,节约集约推动产业精明增长。聚焦“强人才”,创新机制打造产业人才高地。聚焦“强配套”,专业高效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自2021年底提出“建圈强链”以来,成都陆续确定了12个产业生态圈,26条重点产业链。26个已然成“链”的重点产业,在“圈”里通联上下游、左右岸,活力增强,在“链”中提升产业能级、核心优势,竞争力彰显。
其中,成都市经信局共“领取”了10余个重点产业链任务,产业门类均为先进制造业。其中,既有产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122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有产业规模约2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
制造强市,等不来、喊不来,唯靠拼出来、干出来。突出自身优势,抢抓时代机遇,成都制造强市建设必将快速高质推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