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7日,四川省拟认定的第三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名单向社会公示,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12家单位名列其中。作为宣传教育基地,它们将承担起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责任,向人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让中医药在四川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介绍,我省探索出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四川模式”,并获批建设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去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强化川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整理,推动一批四川中医药项目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建成6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达98%。
加大传承
收集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经典技能纳入非遗名录
《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医药文化高地。“这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11月24日,中医药舞台剧《天回》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试演,首次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记载的优秀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搬上舞台,精彩演绎了《天回医简》的“前世今生”。
“‘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2012年,4座汉墓在成都被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医学简书,正是名医扁鹊、仓公所传医书《天回医简》。以《天回医简》等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为依托,我省成立了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该院也被列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化研究院。
“我们整理出版的巴蜀中医文献,收录了许多四川民间藏书机构所珍藏的巴蜀中医钞稿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专家李勇先介绍,去年,《巴蜀中医文献珍本汇刊》《川派中医名家珍本汇刊》等影印出版,共收录巴蜀历代中医名家著作160余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川派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不能让经典名方、学术流派理论等遗失,对医古文的收集整理迫在眉睫。”
此外,我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非遗协会传统医药专委会,这是四川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又一项创新举措。
作为“杵针疗法”的第16代传人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晋松运用和创新这一传统方法,治疗了数以千计的患者。该疗法已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四川已有“杵针疗法”“中药炮制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打造阵地
建成27个省级宣传基地,将“主战场”下沉到基层
近年来,四川着力打造各类中医药文化阵地,它们成为带动各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战场。
不久前,25个萌娃身着汉服走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这是该院开展的“一日小中医”体验活动。小朋友们现场观摩医生把脉问诊,学习辨识常见中药,聆听中医药文化典故,体验面碗脐灸制作……开启中医药文化之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不仅是一所三甲中医院,同时也是四川3所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
在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彝医文化馆”,向导向参观者介绍彝医药文献文物、彝药标本,作为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 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这里成为彝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阵地。
目前,四川已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7个,涵盖医疗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场馆、遗址遗迹等类型。与此同时,四川大力推动各市(州)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中医药一条街等新业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中医药文化的展现形式更加多元。
“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将带动筠连县中医药药材的种植、加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宜宾市筠连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分为4个展区,展示了乌蒙山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程。
我省还多措并举,将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下沉到基层。目前,已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主题小镇、特色街区,多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也都建起中医药知识角。
“这里种植了蒲公英、薄荷、金银花、黄连等中草药,可供有需求的居民采摘。”69岁的李长芳是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枣子巷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和其他志愿者共同打理着社区内的“百草园”。据了解,枣子巷一期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打造,是以医养游为主题的“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商业街区”。
成都青城山景区旁,矗立着一座“孙思邈康养文化小镇”。“都江堰市正在打造大青城道医、道养、道药第一品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钟森介绍。
“看,这里也有中医药养生的药品和介绍。”1月15日,成都市民孙全在西岭雪山旅游时,在一家酒店内发现了中医药知识角,这也是阵地下沉到“细胞单元”的生动缩影。
创新推广
拓宽海内外交流空间,传播中医药文化新魅力
去年12月28日,苏里南帕拉马里博和四川成都万里连线,共同举行“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苏里南站启动仪式。这是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侨办和海外侨团共同打造的第5家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中医惠侨工作不仅拓宽了海内外交流合作空间,也更好地推进着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
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方式不断创新。近年来,我省创作了一批承载川派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精品,包括歌曲、川剧、舞台剧等形式,还开展了名中医川渝行、名中医大讲堂、云上中医药文化展等群众性品牌活动。
此前,由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省文物局举办的“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这是国内首个以中医药文物为主题的特展。“这场特色展演‘爆款’连连,频频‘出圈’,引领观众探索中医之美。”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广方式还在不断出新。2022年11月,国内首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本草》在成都城市音乐厅试演,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医药故事;四川中医药主题灯光秀,点亮成都金融城天府双子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主题宣传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绵阳机场、西昌机场等显著位置开启不间断轮播展示……
“我们的课程都是从《易经》开始,然后把《黄帝内经》融入其中。”成都市锦里小学少年中医课程导师韩晓英介绍,锦里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每周都会上一堂国医课。在成都泡桐树小学“校园中医文化馆”,孩子们表演着自行创作的互动情景剧《中华传统医学之美——穴位》、三句半《百草中药》等,浸润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了解中医。
近年来,四川大力支持各中小学校与当地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结对子”,把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融入生活、融入实践,每年开展活动超过500场。此外,我省还积极举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六进”活动、义诊活动,把中医药服务和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王文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