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SARS,营救汶川、玉树地震中的危重伤员……一支被称为“重症医疗”的队伍始终活跃在救死扶伤的前沿,挽救了无数生命奇迹。
统计过去10年的数据,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数以及医护人员数量增长了近10倍,几乎在所有的医院里,ICU的灯光永远是彻夜通明,忙碌的医护人员紧密地联系着患者家属对生命的希望。
“忙归忙,但是不能乱,一旦忙乱了手脚,反倒是会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帮了倒忙,忙着把患者送到太平间了。”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急救部主任马朋林反复地思考着一个问题:面对当今中国重症医疗的现状,如何保证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不仅得到有效,而且安全的救治。
马朋林特意向《科学时报》记者强调,“精准”两个字是重症医疗救治有效与安全的精髓。
“输液给药对普通患者而言,用药的剂量、给药的速度等因素上下稍微波动,可能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但是对于ICU病房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的输液剂量、速度都需要仔细掂量,因为由此而引发的患者血压、呼吸或血糖等生命指标的波动,就可能威胁到那些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
据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输液导致的错误中,给错药品种类占26.4% ,给药时间错误占18.1%,而给错剂量则高达36.1%。而调查者认为,个人的疏忽大意和过高的工作负荷是最主要的输液错误的原因。
“如果以正确给药时间上下一小时的浮动作为规范输液行为来统计的话,恐怕几乎所有的ICU病房的护士都出现过输液错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ICU护士长陆翠玲说,ICU护士的相对不足,过于繁忙的工作压力是问题的根源。
马朋林说,由于普通民众缺乏对ICU的了解,ICU病房常常会被人称为“通往地狱的门口”、“死亡的前一站”。
的确,很多去过ICU病房的人都会被它里面的众多先进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忙碌的情景所震惊,输液泵、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各种仪器包围着患者,有些患者几乎浑身都插满了管子,各种报警声音此起彼伏。护士总是在奔波中。
“如何让患者的家属相信患者躺在这张床上是安全的呢?毕竟那些摇摆的生命很脆弱,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很小的医疗护理错误还可能加速患者的死亡。”马朋林认为,与输液相关的工作占护士相当大的工作量,所以输液的质量与安全应格外受到重视。
也许,在人力资源问题日显突出的今天,高科技设备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先进的智能化输液管理系统,可一定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矛盾,降低输液错误的发生率,提高重症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马朋林向记者描述了他理想中的输液管理系统:既要有简便、清晰的操作界面,还要有精确的控制与监测,同时能够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分析。“不要让我们的护士们整日忙碌在各类仪器的报警过程中,也不要让我们护士们每天用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来撰写那么多的记录,简直快让她们成文学青年、作家了,应该让科技降低人力需求,让护士到患者床旁,将护士更多的工作时间用于对患者的观察和处置上,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重症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