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既是长三角的经济强省,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厚地。在此特定的时空坐标下,我们选择以各具特色的“古镇古村”为样本,藉以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在古今交融中找寻传承与发展的新气象。本期关注南通市港闸区唐闸古镇。
唐闸古镇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
提起唐闸古镇,不得不提南通先贤张謇先生。
“好几年没回家乡了。”73岁的于祖武定居上海数十年,新近收到老家南通的弟弟于德武微信发给他唐闸古镇的照片,勾起了他的思乡情。“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汤家巷文化街区、新民巷美食街、复兴巷茶文化园,这些都是新的,儿时的记忆像百年钟楼、大生码头、老街也都还在。”
唐闸古镇,被吴良镛院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提起这座古镇,不得不提南通先贤张謇先生。百年前,张謇以其“父教育,母实业”的兴国理念,在唐闸建工厂,办学校,修公园,造公路……兴起了一座工业重镇。岁月如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里,古镇的旧踪可觅,新颜渐展。
“工业文明活化石、文化创意新天地、旅游休闲目的地,是我们给唐闸古镇的目标定位。”南通市港闸区政协副主席、唐闸古镇办主任马俊表示,“因为是活化石,我们要保护传承好,因为是活化石,我们要做文创和旅游产业,目的就是要把一度衰落的老镇盘活了。”
古镇旧忆
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平是位老唐闸人。据他介绍,1895年,张謇选址唐家闸筹建大生纱厂,4年后投产运营,此后数年间又陆续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一时间,唐闸商贾懋迁、市集以兴,俨然成为通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新兴工业重镇,彼时赢得“小上海”“小汉阳”的赞誉。
“唐闸因大生纱厂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辉煌。”年届花甲的赵文天自小就生活在镇上,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唐闸故事娓娓道来。当年,她的父亲赵耀先是大生纱厂总工程师,“小时候特别喜欢坐在大生码头等父亲下班,那时的通扬运河船只来往穿梭,工人们就在码头上将纱厂产品装到货船上,再将运来的原料搬到岸上。”
有个场景,赵文天印象深刻:十几米长的跳板架在船舷上,工人们齐刷刷地喊着号子,他们没念过几年书,但号子的韵律很是感染人,这是人们在那个时代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当上下班的姑娘们走到码头时,小伙子们往往会一手把扁担树立在地,一手挥起肩头的毛巾擦起汗来。突然有人冷不丁问‘你们相中哪个了?’有些小伙子就腼腆地说‘我歇歇脚,没看哪个’,这样的生活场景很有意思,到现在都记得。”赵文天笑着说。
另一个景象是每个月发工资,排队领工资的工人队伍相当壮观,能排一两里路。说到这里,赵文天反问记者:“你知道那时候的工资多少钱?”还没等记者猜出,她就用手比划起来:“39块3,这在当时可是高收入啊,要是哪家小伙子能娶到大生的姑娘,可是高攀呢!”赵文天还说,因为工资高,大生纱厂的姑娘生活讲究,喜欢烫头发、穿高跟鞋,要是夏天还打着小洋伞,姑娘们三四个一伙,五六个一群,一路走来高跟鞋哒哒齐响,回头率可高了。
“39块3养活全家,这话一点不假,我是1972年初中毕业后分配到了大生纱厂,刚进厂时一个月就拿十几块,这在当时就已经很高了。”于德武的老伴蒋鸿英10多年前从大生纱厂退休,她感慨时代更替,今非昔比了。
那时不光产业兴盛,老镇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业余时间里,大生纱厂的姑娘小伙们会到剧院排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还有唱京剧的,打快板说相声的。“如果当时工厂效益不好,大家哪有闲情去搞这些文艺?”赵文天回忆,唐闸人不用出镇,茶馆、酒馆、剧院、古董店、百货店、照相馆应有尽有,有些时尚日用品南通城里都买不到。
“张謇在洋务运动后探寻到一条救国之路,那就是实业兴国和教育救国,这条途径到今天仍然是个过程。”马俊认为,没有张謇就没有唐闸古镇,他给今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和精神遗产。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