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习惯,上班参与一级大报群里评报业务后,都是学政治,写本职公文后,再杂文会拳友。切磋武术健身技术中,遇见谢华老编辑。不妨结合今早老师修拳一个招式,谈一谈到底如何学太极拳。
“师傅教完你要勤奋练习,同时要经常的阅读拳谱等典籍,还要用心去领悟。少了其中之一都很难练好太极拳。那你说,自学能力重不重要?”这是谢华老编辑《太极拳是一种“自学”拳》一个观点,我很赞同。
无意中,步入本市太极气功队伍,从2018年清明节到如今,几乎本市所有太极气功队伍老师都教过我,而今依旧要从零起步学太极拳。并非我这个人不刻苦,也不是教过的老师问题大。
而是这太极气功属于国术,太深奥莫测之故。我敢说,靠自学缺乏老师想入门都难。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1984年入读的谢华老编辑《十三势中的掤、捋、挤、按》,可以看出属于一个嗜好探究太极文化的学者型练家子。而今早龚桂枝老师给我修的《太极拳24式》七、左揽雀尾(左棚捋挤按),都涵盖上述博文全部技术。
之前,没跟龚老师学过太极拳,给我修拳修到这个动作时刻,我彻底叹服了!可以说,离开真正懂太极,而且能够讲解清楚,还可以针对学员毛病示范纠正的老师,再对网或苦练也无法掌握规范性太极的动作,甚至会练走调还洋洋得意。
比如: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看似所有老师都如此再教拳,所有学员也如此在练拳。问题是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几乎教科书无法用文字描述的东西时刻,如何去感悟呢?!
这方面,酷似我们写文章,都是从文,为何其他人可以天天刊出文章。而自己却一年难写几篇文章,更不谈刊用,一个道理。功夫确实有高低,教学也如此。
鉴于,我昨夜在公园练拳动静太大,今早醒来都6点20分,跑到码头有点晚。但是,龚老师给我修《左揽雀尾》,我满头大汗也没达标。
不过,如今探究一番,确实觉得龚桂枝老师不简单。
不妨列举我这个动作部分修拳文字,供大家分享后,都可以感悟出龚老师的教学风采。
原来,我的动作都是其他老师按教科书教我练法,不再重复。融合龚老师修拳提炼起来,无非如此细节程序:七、左揽雀尾1 、转腰展臂,丁步抱球。2 、猫步前探,弓步掤臂。3 、沉胯翻掌,坐步斜捋。4 、转腰搭腕,弓步前挤。5 、坐步分掌,沉跨採按。6 、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问题是与教科书与其他老师们都不同之处,龚老师针对我练拳问题,谈出书本或其他老师谈不出的什么东西呢?!比如:1 、转腰展臂,丁步抱球。如何转腰,转多大幅度,转的过程中左右手如何呼应,左右手又是如此运行在呼应中定势的姿态又如何,等等,这些细节,一般老师与书本上都是没有的。
假如这些靠新手去自己感悟,我敢说要老师都是瞎扯淡。因为一个新手缺乏太极气功实践经验,才会拜师学艺。否则,任何人对网都可以自学。
即便是不跟老师学太极拳,对网自学,我们新手也知道身体微右转,两手抱球,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左脚收成左虚步。问题是左手是不是直接放在右手正下面,还是被腰胯带着自然而然与右手形成抱球之态的?另外,左手到底是放在右手正下面,还是斜相对应,以及到底是放在右胸前,还是其他部位,到底是哪一种姿态去摆?
可以说,缺乏太极真功夫,以及表达能力的老师是说不清楚的,靠新手自己去感悟,都会走调。
再如:2.弓步堋臂: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成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左臂半屈向体前堋架,右手向下划弧按于左胯旁,五指向前;眼视左手。
结合谢华老编辑:——掤“掤”即“掤劲”,既是太极八劲之首,也是太极十三势之首。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第二节“揽雀尾掤法”中写道,“……同时将左手提起到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6:2.]动作要领大致是: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垂肘,与对手的接触点(意念中的接触点)为手腕处,使用横劲,力的方向向前往上。
手心向内为阴,用手腕外侧为阳。以自身之阴蓄劲,以自身之阳发放,“掤”体现的是太极拳进取性的一面。
“揽雀尾”是太极拳中起势之后的第一个动作,同时也是重复率最高的动作组合。可以说,“揽雀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正是在这貌似单调的千万次的重复动作中,太极拳练习者的技艺得到提高,对太极拳的领悟产生飞跃,身体也产生了质变。
各位想一想,何等重要。如何去修拳呢?!如何形成上述弓步堋臂的横劲,离不开转腰展臂,丁步抱球规范之态,否则下一个动作,无论如何去练都不规范。
谈到这一点,各位又纳闷,为何我都苦练一二年太极,早晚还要走《猫步》,可以说,这《猫步》不过关,上述环节都无法规范。
即便上述环节过关,再如:3 、沉胯翻掌,坐步斜捋。好家伙,都这个环节,让我早上穿单衣都直冒汗,很难理解龚老师教法,最终还是下来感悟出门道眼的。
“龚老师:教法与教科书以及其他老师不一样,我看她给你修拳,我跟着模仿几个很舒服。开年,我也来跟她学拳,请给修拳。”这是一位苦练十年的拳友掏心窝子话。比如:“小张:沉胯翻掌时,身体不要动!”一针见血,点出多数练家子的问题。
“坐步斜捋,还是身体不要乱动,利用腰胯松动配合双手斜捋。”再看谢华文章:——捋《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第二节“揽雀尾捋法”写道,“……右左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捋)向左侧……。”捋劲动作紧随掤劲动作,其动作特点是双手手心相对,并呈前后状地在身体的同一侧(左侧)向左后、向左下捋动。在做“捋”动作时,双手协同,手脚协同,全身协同。同时双手和周身仍然带有掤劲。如此长久练习,可以帮助增进全身的协调性和促进内劲的增长。
问题是左右手捋到什么位置变化,尤其左手的变化,早上练到离开,我都没领会。也就是说,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内前,还存在一个细节,一般老师与学员也是无法领会的。说着说着,上午撰写《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管局三项举措开展全市质量安全集中整治工作》总局网站再次刊用。问题是如今修拳让我意识到不规范的动作打溜手后,改起来确实很难。
比如:这个转体后捋,龚老师手把手教我,几乎拉着我的手,我还会练以前习惯的错误动作。另外,上体右转前,左手虎口一个上翘后平屈右胸前,同时右手往后上方划弧,这个细节一直到我离开上班,码头还没练会。可以说,这些都是教科书以及其他老师无法表述的细节,却决定太极是否入门的尺度。因此,离开这种懂太极,还能示范讲解,并且教会新手的老师,我敢说再苦练也是瞎打。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学武术,与从文包括为人处世均如此,未必笑面虎,都能教好各位太极拳。民谚说得好:严师出高徒。看似怒目金刚,不懂人情事故,确实讨人嫌。而眯眼菩萨,背地里给你下毒药,让你倒地,到死你还不东南西北。因此,衡量一个人并非看是否人缘好,是否是一个圆脑袋,而是是否是一个练家子。
再如: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推送左前臂向体前挤出,两臂撑圆。龚老师修拳,与我之前教科书练法依旧不同。两臂撑圆与后腿之间形成一个对称劲,这个细节很多练家子都忽视,以至于无法达到谢华老编辑写的如下效果:——挤《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第二节“揽雀尾挤法”写道,“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脚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其动作特点是,敌退则我进。乘对手收臂时右手腕向前挤出,左手成掌,手指紧随右腕和右臂之后同步挤出。同时眼神亦配合向前送出,形神一体。
还如:7.弓步前按: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手沿弧线推至体前。看似大家都会练,我也苦练一年多,龚老师修拳后,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自己还是档次不够。
对照谢华老编辑:——按《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第二节“揽雀尾按法”写道,“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用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按”主要用于应对对手的“挤”。其动作特点是,双腕用向上的提劲放空对手的挤劲,之前迅速用两手心向对手的肘及腕部按去。此时处在沉肩坠肘状态,手部呈坐腕,含胸拔背,重心在左腿,分虚实。如此一来,敌即后仰跌出。
问题是都晓得这个原理,如何“挤”出才有力度。“小张:双手分开门户不要太大,要相互呼应,门户小点。”至于更细的,我再写出来,各位都不敢教拳,考虑龚老师一再告诫我:低调、要低调,我这个弟弟,也不好意思再往深处谈。
在这里,还是要申明一下:吴老师与龚老师风格,不张扬,也不让外人晓得,姊妹们都默默练拳。而我职业是党政宣传战士,对外推介是我使命。况且,这太极都讲究阴阳文化,她们低调,我高调,形成一种阴阳平衡,也符合太极文化。
既然要高调一点,还是需要参照物。比如:谢华——对“掤”“捋”“挤”“按”的思考王宗岳《打手歌》中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掤、捋、挤、按是太极十三势中排名最靠前的4个势子,也是太极拳传统套路中除起势外的首个式子“揽雀尾”的基本动作。在对掤、捋、挤、按四个势子的解读中,杨澄甫先生一步一步地向读者介绍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如周身一家、形神相融、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分虚实等。作为重复率最高的太极拳动作,练习者只有经过对掤、捋、挤、按的反复认真磨炼,方能使他们真正了解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进而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地不长无根之草,天不生无禄之人。”可以说,龚老师敢为我修这个动作,起码腿上是有功夫的。吴老师之所以去码头都让我走《猫步》,包括两位老师反复纠正我走《猫步》,都是为做好上述掤、捋、挤、按等太极十三势服务的。
走《猫步》,从最初去码头,我质疑吴老师是否故意调侃我,到如今早上去喊我都不练其他,而是独自先走一走《猫步》再谈其他。
“众生好度人难度。”我也当过几天老师,要是不改行,也是初中语文班主任。教学生,多多少少我也懂点技术。比如:两种人马虎不得,一种特较真,爱研究的学生。一定要好好教,拿出看家本领。靠玄乎,早晚会暴露的。另一种都是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照顾好,惹事生非,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假如不懂这艺术,也晚上乘着黑夜,对方眼睛近视,玄玄乎乎教几个动作或“大糊龙”几百号学生一起教,咋行?!
对于第一种学生,即便你不教,他早晚也能学会,不如下力气把他给教好。对于第二种学生,不照顾好,学的歪三巴四都与人实战,摊上大事,自己如何脱身呢?!因此,我改行前,不少学生与家长,包括学校都舍不得,因为我特懂如何教学。
“功夫在诗外”,之所以我28年来几乎天天出手文章即可被中央、省以上媒体刊用,都是与我杂文会友有关。看似与本职业务不扯,根根上都是相通的。运用这种奇特思维去写作,必然不费力气。同样,吴老师敢接纳我,在其他圈子不敢与我这个嗜好较真的写家子为伍时刻,她主动让我加盟本市武术健身协会,说明她也是具有奇特思维的武术老师。
龚老师敢给我修拳,起码她懂我,也具备这个修拳实力,否则也不敢给我修拳。一旦自己都练错,被我写出去会如何呢?!
说到底,吴老师与龚老师,包括我,都是一个类型,酷爱太极拳的习武之士。这才是我们能走到一起探究太极文化的真正原因。
“巧言不如直道。”“好酒不怕巷子深。”“谣言止于智者。”“慢工出细活。”类似古训,太多太多,问题很少有人去践行,而我们上述老师与拳友却一直在践行,如此才会谈谈七、左揽雀尾(左棚捋挤按),供各位分享。以后还会探究下去。(文/张俊杰 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