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因子女、近亲属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员参与全市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以及因照料护理人被隔离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空巢(独居)、生活不能自理且子女亲属已接受隔离治疗的老年群体,全市共安排24家养老机构接受特殊老年人临时托养。(2月26日《新京报》)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以北京为例,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371.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2%。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自身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属于新冠病毒传播中的易感群体,被感染的概率极大,风险很高,相比于其他群体,重症患者的治愈率也相对偏低。在疫情防控的体系中,老年群体自然是重中之重。
从实践来看,整个老年群体中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部分,主要包括子女近亲属,其他法定监护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或者是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等几类人员,若没有兜底性的措施介入,就可能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以及防控工作中较大的短板。无论从人文关怀,还是防控工作整体开展的需要,安排托养机构对这部分人进行集中托养,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一方面,此举解决了一线防控人员的后顾之忧。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量的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军人和志愿者始终奋斗和坚守在一线,为防控工作最终胜利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但同时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又承担着监护和照料长辈的角色,因被照顾的老人行动不便或其他原因而需要长期在身边照顾,在此期间就需要寻找替代途径。实行集中托养后,可以完全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担忧,帮助他们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对特殊老年群体实行集中托养,也是做好防控工作的题中之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多管齐下一样不能少,才能真正达到防控的目的和效果。其中集中托养能避免老人们无序流动,也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应急机制,用人性关怀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护墙,防止防控体系出现真空,用全覆盖的责任网络去消除不确定风险。更重要的是,托养机构作为专业机构,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用科学的防控力去实现效果的最优化。
时下,随着复工复产等经济活动的开展,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意味着防疫的策略要进行适度的调整,由一刀切的严防死守和封闭化管理,到更加注重防疫措施的精准化。比如对于散状型感染区的地方来说,在没有内部扩散的情况下,预防外部输入就成为重中之重,在具体手段上与重点疫区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分类分层分级的防控体系下,尤其需要做到策略的精准化,如此既能有效消除和防范风险,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前,因为一些地方不断升级防控措施,而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引发了如何让防控手段更加适度的讨论。而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若能做到防控措施的精准化,就可以大大减少防疫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以特殊老人集中托养为例,把他们集中在一起等于构建了一个安全防护罩,让他们免受了被感染的风险,也阻断了疫情传播的渠道,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更重要的是,精准化防控的措施是对科学化防控思路的映射,其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有此为底,新冠疫情防控的整体战、总体战和阻击战必将早日完胜。(文/唐伟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绥安街道办事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